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元代王蒙《東山草堂圖軸》賞析

 中國書畫報 
東山草堂圖軸,王蒙作,紙本設色,縱111.4厘米,橫61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東山草堂圖軸,王蒙作,紙本設色,縱111.4厘米,橫61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從元代開始,隨著文人進入畫壇,繪畫的材料由原先的絹本漸漸改用了紙本。 絹本利於勾勒、渲染,而紙本較粗糙,筆墨易出現遲澀、松毛感,因此也就形成了元代繪畫“幹筆皴擦”的筆墨特點。 這點在山水畫上反映最為明顯,並對後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在 “元四家”中,王蒙對明清兩代山水畫的影響僅次於黃公望,董其昌這樣評價王蒙:“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蒙作畫,一是好用蜷曲如蚯蚓的皴筆,以靈活多變和繁密而著稱,如這幅《東山草堂圖》;二是用“淡墨勾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 望之鬱然深秀”,如《青卞隱居圖》《夏日山居圖》等。
《東山草堂圖》畫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即王蒙四十歲以後所作。 此時,王蒙已初具自家風貌,用筆切實穩厚、靈活鬆快,極細微處,均無輕率之筆,其筆墨已有一種穩重蒼鬱的意象。 此畫作隔水草堂,磊石重疊,秋林疏爽,高士閒居。 圖中山石的形制皆偏於方。 無論是松樹的勾、皴,柏樹的葉點,其它雜樹枝葉的雙勾,還是山石的皴線、苔點,都刻畫得極其密實、精細。 全圖敷以淡赭色,而淡赭色與層層墨色生髮後,使筆墨尤顯得蒼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