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文房雅玩:筆架鑑藏

《藝術品鑑》雜誌
“文房四寶”,紙墨筆硯之統稱也。 宋梅堯臣《宛陵集》三六《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 也稱“文房四士”。 宋陸游《劍南詩稿》二六《閒居無客所與度的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可見,文人和“文房四寶”是相依為命的,沒有“文房四寶”,也就沒有了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 也可以說沒有了“文人”。
而由“文房四寶”派生出來的“堂兄堂弟”,“表親姊妹”,也就不少。 紙怕風吹移動,就產生了“鎮紙”;洗筆要有水盂,就產生了“筆洗”;磨墨要有水,就產生了舀水的小勺,同時產生了“水注” ,也稱“水滴”。 擱硯的有硯盒,擱墨有墨床,擱筆有筆架。 筆架有掛架,牌坊形、圓繖形;臥形如梯狀。 兩端梯形,木柱上安短勾,可架筆五六支。
筆架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 毛筆在使用的間隙,需要安置在一定的位置,先秦漢代以前基本是以簪為主,那時的筆稍往往削成錐形,正是為了這個用途,不用時插在髮髻之上,筆頭凌空,不會弄髒其他東西,當時並沒有專門的插筆器具。 大約在東漢後期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 洛陽杏園6號墓為三國魏時期墓葬內,一個雙手捧孟的陶俑,赤身,眼、眉、口、鼻、耳,雕刻精細,頭戴尖頂帽,端坐。 左肩有一孔。 此人的形象與燈奴相似,應該是漢代有以胡人作奴的習慣,因此器具常有以匈奴作造型者,油燈架稱作燈奴或燭庸。 這個奴庸手持的孟應該是研墨用的水孟,肩上的孔當然是插筆的筆插。 山西大同北魏平城遺址是遷都洛陽前的都城,出土的石硯台,方形,形似坐床,雕鏤精美的花紋,一角有一小孔。 這也是插筆之用。 此硯可能是高官或皇家之物。 南北朝的筆插既有利用水孟、硯台的一角,不獨立的器具,也出現了獨圖1立的筆插架。 南朝梁吳綺《筆格賦》:“幽山之桂樹……根縱橫而盤互……剪其匡條,為此筆格。下跌則岩岩方爽,似華山之孤生,上管則圓圓峻逸,若九疑之爭出。長對坐而銜煙,永臨窗而儲筆。”可見是樹立插筆的木架。
唐詩人杜甫在《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一詩中有“筆架沾窗雨,書籤映隙曛”之句,讀來小景美不勝收。 筆架何樣? 宋朝魯應龍在《閒窗括異志》中有準確描述:“遠峰列如筆架。”這使我們對宋人案頭常置石山有了功能上的了解。 宋元明清大量傳世的筆架山,應該就是說直放毛筆的一種文具。
宋無名氏所作《致虛雜俎》載,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班”。 這是迄今為止有關筆架的最早記載。 根據“巧石”推測,王羲之的筆架似為未經雕琢的天然石料。 1981年,浙江諸暨發現一座南宋夫妻合葬墓,出土了硯台、鎮紙、水盂和石雕筆架等文房用具。 該筆架為石製,色澤黝黑,石質細膩潤滑,高5.9​​厘米,長26.8厘米,雕成二十座起伏的山巒,中部山峰突兀,兩側逶迤疊嶂,是一件罕見的石雕藝術品。 這說明最晚到宋代時已對石質筆架進行人工雕琢。
筆架的材質一般為瓷、木、紫砂、銅、鐵、玉、象牙、水晶無不具備。 其中實用性的筆架以瓷、銅、鐵最為普遍,觀賞性的則以玉筆架最為典型。 式樣則尤為繁多。 南北朝之前的筆架傳世品還不曾發現,故具體面目不甚清晰,不過從文獻來看,當為山形。 “若九疑之爭出,”材質當為木。 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極為罕見,但從文獻來看,此時的筆架已經成為文房的常設之物,如杜甫詩:“筆架沾窗雨,書籤映隙曛”。 陸龜蒙詩:“自拂煙霞安筆格,獨開封檢試砂床”。 材質已不局限於木,呈多樣化,如羅隱詩:“珊瑚筆架真珠履,曾和陳王幾首詩”。
《開元天寶遺事》:“學士蘇廷頁,有一錦紋花石,鏤為筆架”。 遺憾的是對筆架的形狀不曾提及。 宋代筆架傳世品和出土物較多,材質更加多樣,宋周密《雲煙過眼錄》有“古玉筆格”,《宋稗類抄》有“銅綠筆格”。 考古發掘有影青瓷筆格水注,漆筆格、水晶筆格和青玉筆格等。 宋代筆架的形狀大致有以下三種:一為上窄下寬的長方形,上有幾個圓凹孔用來擱筆;一為上窄下寬的長方形,上有幾個圓孔和一個長方形凹孔,長方凹孔用來放墨;一為山形,即宋魯應龍《閒窗括異志》:“遠峰列如筆架”。 而以此種形式的筆架最為多見,山峰或陡峭,或平緩,峰巒少則五個,多達二十。 元代筆架的材質有銅、瓷、石等,其形多為山形,宋代前兩種樣式已不見有。 山形筆架的山峰較宋代明顯減少,一般為四五峰。 明代筆架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從明代文人著述多有“筆格”條目可知,如高溓《燕閒清賞箋》、屠隆《文房器具箋》、文震亨《長物誌》等。
明清之際,筆架由最初的石質發展為瓷質。 明代瓷製筆架以山形居多,有明確紀年的為正德時青花筆架,如青花纏枝靈芝阿拉伯文筆架,以雕塑技術成型,為五峰山狀,中峰略高,兩側山峰漸次。 五峰以青花勾勒邊線,內繪纏枝靈芝紋飾,中峰開光內書有波斯文字。 五峰山下為青花勾雲紋。 底有青花“大明正德年制”楷款。 明代瓷質山形筆架的另一特點是山形隨意,並加以彩繪,如青花五彩筆山,為三峰山形,峰形極為隨意,山峰上雕有龍紋,並飾以青花五彩,紋飾清晰,色彩艷麗,為萬曆時器物。 可以這樣講,明代中晚期是瓷質筆架的大發展時期,而且筆架的形狀各異,除實用之外,可供把玩。
故宮藏明萬曆青花三龍紋筆架呈“山”字形,高10.1厘米,底徑15.5厘米。 塑三條立行龍,中間正面龍怒目伸爪,兩側龍昂首呼應。 基座為海水江崖紋,下呈彎月狀足。 底長方框內青花橫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楷書款。 三龍紋筆架為萬曆官窯創新之作。 筆架除瓷質外尚有玉、木、竹、銅、鐵、漆、珊瑚、象牙、犀牛角等製成。 故宮藏明晚期尤雷複製作的犀角雕仙人乘槎筆架,通高6.4厘米,長10厘米,雕作一截老樹形槎,枝杈屈曲。 上臥一仙人,手執拂塵,神情閒適。 底刻有陽文“尤雷复”篆書款。 下配染色象牙底座,雕染成碧波翻捲,襯托仙槎人物,頗為傳神。 此筆架採用鏤雕和浮雕技法,構思巧妙,利用有限的材質創造出豐富的形象。 再如故宮藏明晚期象牙雕海水雙龍紋筆架,通高9厘米,底徑16厘米。 底架呈山字形,雕雙龍盤繞於五峰之間,波濤翻捲,氣勢雄偉。 此器以圓雕技法雕成,刀鋒剛勁有力,造型莊重、渾厚、樸實,顯出典型的明代牙雕藝術風格。 此時期的筆架由最初單純的實用性發展為實用性和觀賞性兼具,有的甚至只做觀賞與把玩。 造型變得多樣,構圖極具個性化。 清代佚名《乾隆朝服像軸》中弘曆手握毛筆,案上有硯台、水盂、鎮紙、筆架等。 這種“山”字形的筆架,後來俗稱筆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