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賞析:禮器的蛻變(圖)

 文物天地
清光绪 黄地青花八卦琮式瓷瓶 清光緒 黃地青花八卦琮式瓷瓶 良渚文化 玉琮 通高8.9厘米,重6500克,是良渚文化最大、最精美的玉琮,被誉为“琮王”。浙江省博物馆藏。   良渚文化 玉琮 通高8.9釐米,重6500克,是良渚文化最大、最精美的玉琮,被譽為「琮王」。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 龙泉窑青瓷琮式瓶 高26.7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 龍泉窯青瓷琮式瓶 高26.7釐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劉錫榮
  2003年,美國紐約佳士得(微博)拍賣場金錘敲下,一對大明黃地青花八卦琮式瓶成交,輾轉回國後,成了我的藏品。
  這對琮式瓷瓶,與我早先入藏的琮式瓷瓶不同。整體高貴,富麗堂皇,較同類的檔次顯然高出許多。青花寫的款識為「大清光緒年制」,找故宮(微博)的朋友們看了看,或以為是光緒帝登基或大婚時的吉器。與新石器時代的浙江良渚、安徽薛家崗和甘肅馬家窯等文化遺址出土的琮制式器類同,卻遠比之漂亮。
  上古的玉琮相對簡單,素面的為多,頂多有些類「族徽」、類「八卦」的紋飾,加上高古時人們的工具與工藝原始,人類的審美標準不同等因素,自然遠 不似今日般先進,工具都電動的。而瓷器就不然了,論時代,晚了兩千年許,人類早已由萌沌的原始文化,演進成為封建文明,現代文明。電腦會把一切都精密完美 起來,當初連做夢都想不到的新舊文物,魚龍混雜地叫你打眼,這也就是為什麼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吳昌碩、陸儼少等等名人字畫愈賣愈多,古玉、古瓷、竹 木牙雕等,鋪天蓋地的叫賣著,令人忐忑不安……
  人類的有些事是今朝勝昔,有些事是今不如昔。
  據說,嫦娥奔月的典故,是夏代的事情,古來各家記載有所不同,好在故事與人物卻大體相同。說與后羿相愛的嫦娥因看不慣丈夫後期的暴虐,自家偷吃 了丈夫尋來的仙藥,攜了玉兔一同飛昇到月亮上享清福去了,棄下孤君后羿最終被民眾推翻。這本是神話故事,直到宋代發明了火藥、火箭,人類才有了升天的可 能。到二十世紀中葉,人類就造出了飛船,把自個送到月亮上去了。等我們發現由月亮上發回來的照片後,興奮之餘,不禁為嫦娥悲哀起來,那個不毛之地,她怎麼 能堅持到接見二十世紀的造訪者呢?
  人類遠古的美好理想是實現了,然而,美好的夢卻破滅了。
  琮制式的器物,在戰漢時節依然保持著玉質的同時,又衍生出石琮,這在陝西等地出土的漢唐遺物中就有。當然,此前是以各類「石」質為主的;而進入魏晉唐宋時,就有了青瓷燒造的瓷質琮式器物了,這就使得琮作為禮器的屬性發生了本質變化。為什麼呢?
  材料是生產力的基礎之一。由於材料的廉價和工藝的簡單,人們將自己崇拜的東西生活化了,上古時用於祭祀的禮器——琮,逐漸走下神壇,進入人類的 生活之中。石質的「琮」是空心的,上下通天達地,以構成人類與神靈的通達默契,從而博取神靈的護佑,以求得生存安康,五穀豐登。在農耕文明的中國,「自 然」是至高無上的神,人類的一切,都是「自然」給予的,人類沒有理由不崇拜「自然」,人類更沒有理由不依賴「自然」。但由於新材料的出現,專用於祭天禮地 的神聖的「琮」,便成為人類的陳設器、實用器了,並有了瓷質的、銅質的等等。
  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喜歡玉琮,異於常人,竟是將玉琮鑲了個底座,又加上個蓋。有素面的還可刻上文句,細高的做筆桶,扁些的做香爐,倒是頗有些創意 的。這類物件在北京故宮、台北故宮都有收藏。拙作《鐘鼎茗香Ⅱ》書「方爐」類中的「琮式爐」,便是依了玉琮樣式的精作,黃銅材質,鑄後修磨。此類銅爐尤為 少見,小器稍多,最以口徑十釐米許為珍貴。此爐可堪。
  人類將「琮」的底部封上,這一封上,就永遠失去了「通天達地」的靈異功能,失去了其神聖的高貴地位。
  列位請想,這材質一換,形制一變,一切全都變了,將至高無上的禮器變成了凡夫俗器,悲乎?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歷史就是如此。要不我們今天怎麼能在互聯網上衝浪呢?
  一切都是「變」的結果,「變」才是社會的主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我原本有大幾十件瓷質琮式瓶,在拙作《鐘鼎茗香Ⅰ》「序言」中寫道:「集之百琮,成就一書……」云云。由於偶遇「宣德爐」,便將之易去,換為銅 爐了。現今尚有一些在藏,閒來觀賞,依然得意。這一對八卦琮瓶,其形壯碩,質密沉實,口圓體方,大氣富態,略碩於它器。大明黃,滿地彩,凸起的青花八卦紋 飾,傲然四面,其間綠線蜿蜒連綿,有規律地點綴些粉嫩的葫蘆,煞是嬌媚而高貴,細細度來,「天圓地方,五行八卦,子孫萬代,綿延永祚」,真個是大喜大慶的 皇家官器了。
  又有宋代龍泉、明、清龍泉的青瓷琮式瓶,康熙孔雀藍八卦琮瓶,又有金絲鐵線紋樣的雍正仿官琮式瓶,乾隆豆青八卦琮式瓶,新羅山人筆意的淺絳彩琮式瓶……
  這一對黃地青花八卦琮式瓷瓶,我還是更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