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7日 星期五

延遲滿足 孩子學會忍耐與珍惜



【聯合報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
棉花糖就放在一群4歲大的孩子眼前,如果可以忍耐15分鐘不偷吃,將可獲得另外1顆棉花糖作獎賞。那麼,到底吃或不吃?這是史丹佛大學著名的心理實驗,說明「延遲滿足」理論。
實驗發現,無法克制衝動,馬上把棉花糖吃下肚的孩子,長大後課業差,人際關係也不佳;反之,忍耐15分鐘的孩子,課業表現和人際關係通常比較好。這個實驗 結果被廣泛運用到各領域,專欄作家波薩達(Joachim de Posada)還寫一本暢銷書,推廣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智商才是影響成功的決定因素,這個實驗顛覆這項假設,結果證實,就算是最聰明的孩子,沒有自制能力,後天情緒也會摧毀先天智商。
從醫學角度來看,人類情緒受到腦中多巴胺控制,一旦多巴胺分泌失調,情緒就會起伏不受控制。幸好,多巴胺分泌是可以訓練的。
台安醫院身心醫學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說,大腦有學習功能,透過後天教育,大腦也會記得如何控制情緒;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何俊憲也說,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類掌管理性的前額葉比較發達。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是一種「延遲滿足」理論。許正典說,任何事情沒有不勞而獲,延遲滿足就是讓孩子知道,成功也需要犧牲、付出。
邊際效用遞減,是最普通的經濟學道理,當孩子的願望得來全不費工夫,不僅養大孩子胃口,也讓他學不會珍惜。
棉花糖就在眼前,選擇不吃的孩子,展現自我要求、展望未來、克服欲望及珍惜所有的性格,這些性格正是成功的特質;忍人所不能忍,成功機率當然大增。
這個棉花糖實驗還有後續。波薩達在拉丁美洲如法炮製,發現有位小女孩把棉花糖中間全吃光,但外表卻完整保留,企圖蒙混,再獲得一顆棉花糖。波薩達說,這個聰明的小女孩未來很有機會成功,但她需要後天教養與監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