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書法批評的五個維度


普希金說:「批評是揭示文學藝術作品的美和缺點的科學.它是以充分理解藝術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規則,深刻研究典範的作品和積極觀察 當代突出的現象為基礎的.」申而言之,我們可以認為書法批評的過程,實際上是批評家在把握書法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對書家創作的優點和不足進行梳理歸納,對 書家未來的創作提出客觀建議.在書法批評的兩個主要方面中,書家(創作)僅僅是提供了批評的對象,而批評家的素質和能力則決定了書法批評所能達到的最高水 平.成熟的書法批評須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要素,即:書法批評內容的客觀性;評價技法之外更要關注書家文化背景的文化性;書法批評語言的典雅性;對傳統批評 和現代批評融合的學術性;對書家未來發展進行準確定位的前瞻性.
一、客觀性維度:批評內容的允當
書法批評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客觀,批評家對於書家及其作品要給予客觀的評價,要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反饋給作者.目前書法批評的客觀性存在缺失,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因為水平的欠缺,批評家不能解讀他所要批評的書家和作品,因而在批評過程中只能隔靴搔癢,甚至文辭千篇一律.書家的成長背景不同,其書 法作品中總會體現出各自的風格.作為批評家,我們必須尊重這個現實和規律,並要努力地深入瞭解和考察.針對不同書家和作品,如果我們缺乏深度解讀的能力, 在批評過程中只是以固有的甚至僵化陳舊的標準去評判書家或作品,那麼批評顯然就會成為文字的堆砌.在當下的書法批評文章中,談及對書家的肯定,則「心不厭 精、手不忘熟」,「結構靈巧,技法嫻熟,點畫獨到」,「線條靈動、流暢,富有情趣」、「漫不經心,隨意所適」,「質樸無華、含蓄蘊藉、氣韻生動、境界高 遠」等語言會毫不吝嗇地加在被評者的頭上.若言不足,則以「行筆過急,還需進一步控制節奏」,「作品的韻致稍有欠缺」等一語帶過,不作深入的探究.將這類 批評施予任何一位書家及作品,似乎都沒什麼問題.但這種批評,並沒有真正揭示出書家創作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論者洋洋灑灑,讀者一頭霧水.這樣的批評表面 無懈可擊,實際上卻沒能表明自己的立場,抑或也表達不出自己的立場.缺乏立場,批評則必然流於平庸.
另一方面,批評家出於個人的好惡,對於一些書家及作品過分地「捧」或者極端地「貶」,亦使書法批評失之於客觀.目前,「捧」是書法界很常見的一 種批評方式.批評家不顧書家及作品的實際,一味吹捧,甚至能將壞的說成好的,低的說成高的,拙劣的說成高雅的.對於初出茅廬者,會很輕易地冠上「書壇新 星」,甚至「著名書家」.對於小有成就者,可以直言「大家」.對於一些有成就的書家在不是很用心的情況下寫得很隨意的作品,批評家亦多作阿諛語,令人不知 所云.捧,一般是因為書家和批評家比較熟悉,批評家不好直抒胸臆,多些「塗脂抹粉」,雙方皆大歡喜.另外,批評家對名家的捧,雖然有「順情說好話」的因 素,但更多的還是源於自己在名家面前的不自信.書法批評中也有極端的「貶」的現象.這種貶,在表面上似乎體現了批評家的「公正」和「勇敢」,但不具備任何 指導價值.這種極端的「貶」,一方面因為批評家水平和眼界的原因,不能接受自己不是很喜歡的作品風格和類型,因此批評時主觀武斷.另一方面,一些批評家由 於一些不健康的心裡作祟,意圖通過對書家作品極端的「貶」而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行為十分惡劣,如果僅僅因為水平和眼界的原因,對作品予以貶低,還情有可 原的話,持陰暗心理進行書法批評,實為知者不齒.
二、文化性維度:文化背景的關注
所謂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在協調群體關係、在調節自身情感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徵、地域風格和民族樣式.它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 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我們強調書法批評的文化性,實際上是要求批評家在對書家和作品的批 評過程中,一方面要觀照作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及這種背景在作品中的延伸,另一方面要將書家和創作放到大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
談及書法與文化的關係,熊秉明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他在《我與書法》中說道:「多年以前,我說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 核心的核心,當時覺得似乎有點說過頭,但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包括實踐,我越來越覺得這話是有道理的……我認為,書法對於中國人來說,停留在藝術的階段,恐 怕還是不夠的,那是一種"道",是中國人人生的體悟,是一種人生哲學的表露……如果將書法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哲學聯繫起來,我覺得對書法影響最主要 的是兩家:儒家和道家.這兩家理論都影響著書法,使書法成為不是單純的美的問題,而是抒寫人生,用書法向人生提問,又用書法來回答人生.以儒家言,要求一 種盡善盡美的境界,這種境界需要你終生的修煉,遵從法則,"心正筆正",生命經過很多奮鬥,改造自己,最後達到成熟,達到孔夫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踰 矩"的境界.以道家言,要求一種天性的釋放,與自然萬物的高度融合,一種大自由的境界,最後達到孫過庭所說,"如眾星之列河漢"的大宇宙的超越.」熊秉明 將先賢的書法實踐放到大的文化背景考察,揭示了書法的更深層次的內涵.
古賢論書多有技道之論,今世書法批評多流連於技,蓋言「三歲臨池」、「遍臨百家」、「得古代書家神髓」等等,而寡於言道.書家創作,技法是主 體,是基本功,臨而能創自然融入了書者自己的思考,但這離道、離文化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因此,我們在評判書家創作時,更需要將創作與書家的文化背景結合起 來進行研究.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書家個人文化背景與學歷高低並無直接聯繫.此處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書家對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這種能力直接體現在書家 對書法的思考,進而體現在創作上,形成獨立的書法語言.蘊含作者獨特思考的創作,自然也包孕了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果書家只是擅長臨摹,即能形擬百家, 也僅僅是書匠罷了.沒有思考和文化內涵的創作沒有生命力,更沒有歷史價值.另外,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特徵.石濤所言「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 氣所轉」,誠然.以書法創作而言,不論內容還是體勢都應符合時代特徵.在當代藝術百花齊放的大背景下,書法創作,不論是整體的還是地域的抑或是個人的,不 論是展廳的書齋的抑或是裝飾的,都是時代風格的體現.批評家在書法批評的過程中,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創作與文化結合的重要性,突出對書家創作的文化背景的考 察.
三、語言性維度:精闢與典雅
古代書法創作有文質之別,蓋言古質而今妍,體現了書法發展的態勢.書法批評亦有華麗與質樸二端.然不論華麗與質樸,都要界定在一定的範圍內.孔 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實說的就是度的問題.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最 好符合一定的範疇.符合了這個範疇的文章,便可歸為典雅.就書法批評而言,在把握書法創作內核的基礎上,用什麼文字來表現,則由批評家的各自喜好而定.作 為批評家,有的喜歡辭藻華麗,有的喜歡言語樸實.但不論使用哪種文體,都要符合前面所談到的度,典雅拒絕過分的華麗和粗俗.
如果我們用華麗的語言表達出了真實的道理,那麼這樣的文章是符合典雅的範疇的.以漢代書論為例,賦是漢代的重要文體.在書法理論文章中,《草書 勢》、《筆勢》、《九勢》、《書賦》、《四體書勢》等均為賦體姘文.其語言精美,辭藻華麗,完全體現了漢賦的風格.這些書論多運用模擬物象的形式論述書 法,文章表面上很隨意,辭藻也很華麗,但針對書法創作的批評卻很有規律性,為我們清晰地揭示了當時的創作模式.這樣的批評文字是華麗的、典雅的.在一定的 範疇內,華麗的文字可以是典雅的,但超出了這個範疇,就會使人感覺華而不實.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書法文章,批評家在辭藻華麗之外,沒能實實在在指出書法創 作的內核,文章在內容上流於虛無,更不會引起讀者的共鳴.在當下的書法批評中,還有一種復古現象.批評家追求古風寫意,但因為缺乏專業訓練,導致文章寫得 不古不今,通篇文字多以現代語言糅雜「之乎者也」,貌似古雅,實則虛妄,這類文章自然不屬於典雅的範疇.
質樸的文字閃耀著內在美的光芒,用簡約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書法批評是典雅的.或者說,這樣的書法批評會能讓更多的讀者體味書家的心 聲.以當代書法批評而言,用較為樸實的文字表達書家和作品的內涵,更符合時代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樸實不是簡單地將口頭語和家常話填充在文章中,更不 是直接將大實話或者大白話堆砌在文章中,不能將質樸簡單地世俗化.
四、學術性維度:傳統與時代融合
西學言學術,蓋指系統專門的學問,是對存在物及其規律的學科化論證.而中國古代學術相對應的是學問、道、悟等一套觀念系統.《校讎通義序》曰: 「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非深明於道術精微、群言得失之故者,不足語此.」闡大義、別異同、溯源流應該是傳統學術的重 要內容.以書法批評而言,注重學術,就是重視將古代書法批評的原則、方法科學地延伸到當代書法批評中,既保留傳統批評的理念,又凸顯出鮮明的時代特徵.
古代書法批評從最初的模擬物象到藝術通感,在千餘年的演進過程中,總結了寶貴的批評經驗,先賢書論中的自然觀、人品觀、書卷觀等批評觀念在今天 也有著實際的意義.我們不能為了彰顯時代特徵,就丟棄這些成熟的批評觀念.正如我們在書法創作中,不能因為突出時代特徵,而不對古代先賢進行學習和借鑑. 無古代書法批評之源,何來當代書法批評之流,如果摒棄了這些,我們就失去了文脈承傳.
我們以古代書法批評中對書家修養的要求為例,漢代趙壹論書時說:「夫杜、崔、張子,皆有超俗絕世之才,博學餘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趙壹的 觀點代表了當時上層群體對游手於書者的博學要求.在趙壹一類人看來,書法是學問的延伸,只有博學的人的書法才能達到「後世慕焉」.宋代黃庭堅論書時曾說: 「學書要需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聖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若使胸中有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 韻,自勝李西臺、林和靖矣.」黃庭堅所提出的觀點代表了當時很大一部分人的審美觀念.這種審美觀念對後代書家評判書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書家需要具備深 厚的文化修養在古代為書家普遍認同,在今天更為重要.
當代書法批評中,直接引用傳統的書法批評方法以促進當代書法創作,是很有必要的.書法批評中,書卷觀如此,人品觀、自然觀亦當如此.對於傳統書法批評中的精華部分,「拿來主義」實際上是一種務實的態度.
我們提倡書法批評中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學術性,關鍵在於融合,對於傳統書法批評中的經典可以「拿來」,但這並不意味著照搬傳統.「我們提倡尊重傳 統,繼承傳統,旨在把前人好的東西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們不讚同「在評價今人的創作成就時,無視或忽視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創新,一概用古人作準繩取捨,看不到書法藝術的時代發展和書家的點滴創新和突破.」在書法批評過程中,傳統與現代必須緊密結合.同時在結合的基礎上,秉承 古為今用的原則,注重學術傳統,彰顯時代特徵,使書法創作及書法批評符合併適應中國的文化傳承.
五、前瞻性維度:書家的發展定位
書法批評的實質是對書家的創作及創作走向提出建議,以資書家借鑑.如果僅僅是對書家當下的創作提出意見,僅僅是使書家知不足.如果能對書家未來 的發展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則體現出了批評家對未來發展的前瞻性能力.當然,前瞻性不是隨意的鼓勵,更不是將批評家個人觀念簡單地施予被批評者.書法批評 的前瞻性對批評家有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具體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批評家要將被評書家的學習、創作、對書法的思考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當下的書家總是願意選擇自己最精彩的作品提供給批評家,以期 批評家對其予以較高的評價.但這時批評家所面對的也只是書家創作的一個橫斷面,從這個角度進行研究,批評家的結論自然也是片面的.如果對書家的未來發展提 出科學的建議,必須對該書家學書、創作的全過程進行客觀的把握,同時全面瞭解書家關於書法的思考,將之綜合,方能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
第二,批評家要熟悉古代書法史,並擅長將所研究的書家放到大的書法發展背景中進行研究.可以說,每位書家都有學古的經歷,這種經歷不僅影響了書 家的創作風格,而且影響了書家對書法的理解.書家學古,由形入神,努力通匯逐漸形成自家語言,更通過反覆磨練,以期實現與古人的對話和超越.而批評家的意 義在於,將書家創作與古代書家書法創作發展脈絡或古代一個特定時期書法風尚結合起來進行比較研究,提出適用於書家發展的學習方向.
第三,批評家善於將書家的創作與當代整個書法創作環境進行比較研究.優秀的書家必須擅長從同時代書家的創作中吸取經驗,而批評家則是以另外的角 度將比較的結果反饋給書家.在書家要實現超越時,批評家能夠建議書家如何迴避當代書法創作中普遍的泛化的創作模式,構建自己獨特的書法語言,最終能夠引領 時代風氣.
批評家只有具備了充足的學術積累,才能符合書法批評的前瞻性的要求,才能「具有常人所不具備的學術敏感,善於從紛紜的書法現象和書法藝術活動中 發現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質,而進行抉發、倡導和宏揚,或對可能危害事業發展、貽禍未來的苗頭及時指明,以引起大家的警惕.」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