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閭山道派考據

閭山派源於魏晉南北朝許遜信仰,屬於淨明宗的一派,流傳於閩贛地,元代正式以「淨明」為道派名稱,淨明派主要流傳於江西南昌地區,其道法出自東晉道士許遜。隋唐時期在南昌西山遊帷觀盛行的孝道派即奉許遜為祖師。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敕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

淨明道的教義宗旨為「忠孝廉慎、調養心性為基,內煉修養為本,外行符水煉度為用」
教派內奉祀閭山九郎、蒙山七郎、趙侯三郎 、張趙二郎等法祖。
◎屬道教科法及佛教瑜珈宗兼具之秘法 

法派內有許多支派比較常見的有:

【混元法派】

【徐甲法派】

【法主公派】 

宋代永福法僧 張聖 君稱之為「張法主公」兼做紅白法事儀式、喪事功德道場、穿海青衣、戴青巾故有「烏頭師」之稱 。(張公法主、 蕭公聖 君、洪公法主、 章公聖 君、閭山法祖、呂山法主)

【瑜珈法派】普庵祖師、三壇小法

【三奶法派】(呂山法派)其教又稱三奶教、夫人教 (或王姥教)三奶派只做驅凶納吉的紅事科法

(陳靖姑、林紗娘、李三娘)

許 旌陽真君自晉時飛昇後,至是五百年後,慧眼觀察,福州一帶,光凝互彩,知有可傳之人,遂開閭山大法院繼其道脈,傳載 (閭山大法院)在閩江之底的一個神祕的小島,凡人不能目見,唯有道行高深的法師才能進入江中洞府,而這個小島於每三十年會浮上水面,因應 (閭山大法院)每三十年洞門開的傳法大業,島中有一個大石碑,碑上明文記載著傳教規矩,三十年洞門開,每三十年,開洞門傳法,相傳因張天師與邪道鬥法時, 一不注意寶劍在碑文的十字上劃了一丿,碑文上成了 (三千年洞門開)  遂而(閭山大法院)的小島因而沉入了洞庭湖的湖底,於是陳奶夫人(陳靖姑仙師)無法在於閭山大法院內傳法,故而去掉了(閭)字的門, 改其所傳之門派為(呂山)是名為門外別傳的由來。
◎陳靖姑唐·福州人,生於代宗皇帝大曆二年,父陳昌,夫劉杞,其母臨盆時,景雲覆室,香氣盈庭,鄰里稱奇,靖姑幼時,聰顈明慧,賢淑端莊,解悟天機,靖姑年十三 蒙真 君錄入門下傳授道法,為民除害,德宗六年適逢臨水大旱,靖姑雖有孕痛數月 但惦念旱災黎民之苦,乃毅然脫胎祈雨,

因此逝世,時年僅廿四歲,靖姑遺言:「死後為神,救人難產」,後果為顯靈,為安胎保產之神

清 鹹豐年間,晉封順天聖母,她與林紗娘、 李三娘三人結義,陳靖姑和林、 李三位 夫人道壇稱「三王姥」,為民除害並施法術濟世,陳靖姑,或名陳靜姑、陳進姑,一是護產除妖,一是斬蛇禳災,以江西閭山(廬山)發祥地流行於福建、浙江、江 西、廣東、臺灣及湖南,閩西及江西客家地區、閩中古田、福州、福建閩東閩西浙江、江西、廣東、台灣、贛南、粵東北、湘西地區,湖南閩西南是閩、台、浙、 贛、 粵、湘等地區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女神之一,道壇中之夫人教稱王姥教、夫人教,又稱師教、武教、法教、巫教、王姥教。

閭山派法事科儀

驅邪押煞、起土收煞、安胎、搶神、收驚、禱雨晴、驅疫癘、求嗣續、救產扶嬰、驅妖除煞、除邪納福 、出煞收妖、打油火法、禳災保病、破殤(非正常死亡而做的法科,但不做正常死亡的功德道場)

(1)文科,即祈福禳災性的科儀。

(2)武科,即上刀梯、過油火、收妖治病的法術、上幡竹、燒山捉鬼、引唱邪詩、赤足蹈銳、立足蝦磚、沸鑊撈物等等之武教科法。  
    
閭山派的道教化和佛教化
據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01記載,歷代統治者對於民間的巫道頗有防患之念,生怕其將釀成東漢黃巾之患,故頗多顧忌並經常打壓之,在北宋天聖元年 (1023)十一月丁酉,由洪州(唐宋置,今南昌市)知州夏竦上奏朝廷,宋仁宗的禁巫運動在江南、華南的大片土地上展開,這場禁巫運動被直接打擊的物件是 贛、閩、浙諸省的巫師,世代相傳的巫師們面臨巨大的打擊。於是便尋求或借助於其他宗教派的掩護道教和佛教則是他們掩護,浩劫後的閭山教向道教靠近希望從道 教得到蔭蔽。在南方流行的道教清微派、靈寶派、天心正法、五靈道法都是首選的教派,現代閩北閭山派道壇的清微科、龍岩閭山教道壇的五靈教、福州閭山派中的 淨明道科、泉州閭山派中的靈寶玄科等,閭山派中保留的道教科範中都可以找到。 

另一是與佛教瑜伽派的結合 ,瑜伽派原是古印度佛教的一個學派,在傳入中國後被不斷地中國化,尤其是唐宋間南傳於福建等地,形成了世俗化的亦佛亦道的教派瑜伽教,北宋年間(1008 —1016)泉州開元寺僧景彬就能以瑜珈法行禳災之事,據考證,泉州能瑜伽者自景彬始,泉州地震逾月,州人大恐,守舒賁廷彬禳之,瑜伽會三日,『地遂如 故』,所以稱景彬【彬瑜珈】,嗣後,這種瑜伽法很快在福建等地蔓延,並結合成閭山派中的一個重要教法,龍岩道壇師公有一句諺語稱【師爺偷吃和尚飯】這在瀕 臨滅頂之災而與佛教瑜伽教相結合有關。 

福建道教閭山派,系閩越巫法-閭山法與道教正一符籙派相融合,以及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瑜珈教而發展 形成的一支教流,此教派於唐宋間由於閩中陳靖姑信仰的流行而傳播於等地,成為我國南方民間道教最有影響的道派。至今在廣大民眾間仍有深遠的影響。閭山派 (或閭山教)的名義下有夫人教、王母教、法主公教、海清教、梨園教等等。閭山法在宋代之前已形成於閩、浙、贛之古越國舊地,是由古代巫術、巫法、巫教受道 教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一支教派。 

閭山派的道師職位,一是根據道壇世襲師承,一是根據傳度(考法)儀式之傳度師確定。
經特定「考法」的授職儀式之後方能主持社區道壇的重大醮儀活動。閩西地區(客家地區之高功還有 「進郎位」之舉,經道門高功或官府、道會司舉行儀式測試認可後,方能進「郎位」而稱「郎」。閭山派道壇為世襲傳承製度,在無子嗣情況下方可傳婿、傳外甥。

但其壇號數代相沿不變,道派師承有著深厚的傳統。

閭 山派科儀範圍很廣,正月十五日前的陳靖姑神誕慶醮及部分地區七月二十三日的張聖君神誕慶典外,其道壇儀式主要分幡科、齋科、法科三大類。 幡科是社區祠廟中舉行的公眾性的祈禳儀式,齋科是以家庭度亡及佛寺慶典、開光或普渡等儀式,法科是以家庭出煞驅邪 禳災納吉的法事儀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