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道教由天師道到正一道的發展演變 ~

 


【道教由天師道到正一道的發展演變】



       中國道教在近兩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因對道教教義的詮釋不完全相同,各地有各地的傳承系統,以及教團組織制度的種種差異,先後出現過許多派別。僅北京白雲觀 收藏的資料記載就有多達 86 派。公元 15 世紀之後,在民間道教與佛教、儒家思想相互融合與影響,更出現了許多非佛非道、佛道互相混雜的民間組織,名目更是繁多。這些組織有的是以歷史上某一著名道 教領袖名字命名,有的以它的最早發源地命名,有的以推崇的某一道教經典命名,還有的以崇尚的某一修煉方法命名。但在歷史上被公認的道教派別主要有 4 派,目前依然存在的主要是正一道派和全真道派兩大系統。


       正一道派是在「天師道」的基礎上,直接發展演變而成的—個道教宗派。



         公元3 世紀中葉,經過多年戰亂的中國中原大地重新得到統一,「天師道」開始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繼續在廣大貧苦農民中傳播,不斷成為農民反對壓迫與統治者抗爭 的組織形式,出現過許多以道教名義發動的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是發生在3 世紀初的孫恩和盧循的起義。這些起義先後被官府鎮壓下去,道教在民間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另一方面,許多貴族也開始信仰「天師道」,他們到道教中來不 是為了尋求一個公平的社會,而更大的興趣在於尋求道教宣揚的神仙世界。



        大量的貴族和知識分子加入到道教中來,也把他們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道教,一些人著書立說,對道教信仰進行新的詮釋,對原教禮儀進行了整頓,使道教開始發生新的變化。



          其中最著位道教改革家是東晉的葛洪(公元284—364年)、北魏的寇謙之(公元365—448年)、劉宋的陸靜修(公元406—477年)、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葛洪的主要著述《抱撲子》,被後來道教界推崇為最主要的道教理論著作之一。他把早期道教著重提倡的救世度人精神,改變成了更注重個人的度世在這部書中全力 論證神仙的存在,宣傳人可以通過修煉成為神仙,並詳細介紹了種種修煉和煉丹的方法。他還用儒家思想對道教神學進行新的詮釋,提出修道和儒家倫理道德是一致 的,儒家倫理道德規範自己言行也作為人們修道成仙的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因而,受到了貴族和知識分子的歡迎。


         寇謙之所處的年代正是南北分裂時期,他在北魏帝王貴族的支持下,自稱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賜予他「天師」的稱號,以及二十捲《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對原來北 方天師道的教義進行大膽的改革,清理組織,制定宗教儀式中的樂章和戒律,整理原有的道教經典,在北魏當時的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創立了「新天師道」,實 現了道教與封建皇權的結合,被稱為「北天師道」。



         陸修靜在南方,他主要是繼承了葛洪的理論,整理改造了原有的道教組織,並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道教經籍,進一步完善了道教宗教儀式中的科儀,被稱為「南天師道」。



         陶弘景繼承了葛洪的思想,在《老子》和《周易》的基礎上,充實和發展了道教的宇宙生成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主張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人之一。在他所撰的《真 靈位業圖》一書中,第一次把道教崇拜的各種神仙以等級進行了排位,構成了一個等級分明的龐大神仙系統,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統一和系統化。



         公元364年東晉道士楊羲自稱得到女神魏夫人授予的31卷《上清真經》,創立了道教上清派,該派以《上清經》為主要經典,供奉「元始天王」和「太上大道 君」為最高天神,把「存思」作為主要的修練方法,認為通過「存思」,天地之神可以進入人體,人體之神與天地之氣相融合,人就可以長生不死,飛昇成仙。這一 派後來在江南的茅山得到較大發展。



         另有一部分道士把《靈寶經》作為主要經典,被稱為「靈寶派」。其主要信仰特點是宣揚要普渡一切人,特別重視道教科儀和齋醮,強調宗教的勸世度人功能。這一派以閣皂山為主要基地。



         此外,道教經歷晉、唐、宋各代,在各地還形成了淨明派、神霄派、龍虎派、武當派、清微派等派別,這些道教的派別共存於世,相互借鑑,到了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元代皇帝正式封張道陵第38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並統領全國道教。



         從這一年起,南北天師道、上清、靈寶等各道教派別都被通稱為「正一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以符籙齋醮、替人招神降妖為主要宗教 活動,允許宗教人員娶妻生子,不需常住宮觀,宗教戒律不甚嚴格。因此,正一道是中國道教發展到一定階段形成的以龍虎山為首領的各符籙派道教派別的總稱。在 正一道中,有的道教派別至今仍保留有自己的信仰和儀式上的特徵,但有的派別逐漸失去了自己獨特的特徵,完全融入了其他道教派別。
 
 




【以上文章節選自王宜峨所著中國道教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