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 道教神仙與道德之關係 ~


道教神仙與道德之關係
 
作者:張興發(中國道教協會道教研究所)
 
  在道教中,道德信仰是其根本信仰,而神仙信仰則是其核心內容,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道教的信仰體系。

一、道教神仙是道的化身
  道 教信仰體系中,道是最高信仰,神仙是最尊信仰。有時二者合而為一,融為一體。因為道教認為神仙是道的化身。在道教教義中,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它無所不 含,無所不包,是宇宙萬物的開始,是世界的本原,有了道才產生了萬物。也就是說「道生萬物」。《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 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道生混沌一氣,一氣分剖陰陽,為一生二;陰陽運化,而生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滋生,為三生萬物。萬物涵養陰 陽,即負陰抱陽,萬物在沖和之氣(道氣)中得到統一。由此可見,無形大道化生了有形萬物。神仙作為無形大道的象徵,他是有形的,就是說無形大道同樣衍化了有形之神仙。在這中間,道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道教認為,道炁衍化了神仙。在道教中,炁是道的存在形態,是事物不同層次的仲介,是組成有形之物的「質料」,是天、地、人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普遍聯繫 物。在道教修煉中,炁是形和神的中間層次,他聯繫著先天和後天、人的中樞神經和自律神經,是由道術轉入仙術的中間環節。總之,道教認為炁變而有形,形變而 有生,通天下一炁耳,人在炁中,炁在人中,萬物皆須炁而生。人的生老病死,吉凶禍福,皆由炁主宰。在人體中,炁既聯繫著形,又聯繫著神,因之通暢既能修形 也能修神。
   這個炁有時也稱為道炁,它即源於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平經》對其發揮道:萬物始於元炁,天地萬物莫不受其炁而生。元炁恍惚 自然,共凝成而名天一,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上天下地陰陽合施生人,名三。三統共生,長養萬物。元炁及派生的天地陰陽之氣皆有情有意。陽氣「好生」, 陰氣「好殺」,合則萬物化生。元炁生於道。
   後來唐道士吳筠的《玄綱論》:稱「道為真一。太虛之先,寂寥空無,至精感激而生真一。真一運神,而無炁自化。元炁為無中之有,有中之無,曠不可量,微不 可察,氤氛漸著,混茫無倪,萬象之端,朕兆於此。清通澄朗之氣浮而為天,濁滯煩味之氣積而為地。」杜光庭亦說:道即炁,又稱精炁或元炁。道本無形,莫之能 名,為虛無之炁,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無,包羅天地。
  陳景元注《道德經》曰:虛無生自然,自然生道,道生一炁,一炁變而有物。道為虛之虛,無之無,自然之自然,混洞太無,冥寂淵通,不可名言。然而動出變化,謂之混沌,即一。渾淪一炁,相離散生清、濁、和三氣,各為天、地、人三才。三才既具,萬物化生。
  張伯端《悟真篇》則以宇宙生成理論作為其煉養學說的基礎,將道與炁的關係闡發得淋漓盡至,曰:「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這樣就將無形的道炁與有形的神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就 神仙本身而言,道教最高神三清即是道的化身。道教有「一炁化三清」之說,《老子想爾注》曰:「一者,道也。一散形為炁,聚則為太上老君。」說一即是道,為 一人格神,在天地之外。道無形時為炁,道有形時就是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可見道教認為太上老君就是道,道炁化生了三清尊神。 《三天內解經》云:「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無,太無變化玄氣、元氣、始氣,三氣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後,混氣凝結,化生老 子。……老子者,老君也。」
  道 教經典《雲笈七簽·道教三洞宗元》中還描繪了道炁化生三清尊神的具體過程:大羅天化玄、元、始三炁,混洞太無元始青之炁化生天寶君,治清微天玉清境,即玉 清元始天尊;赤混太無元玄黃之炁化生靈寶君,居禹餘天上清境,即上清靈寶天尊;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氣化生神寶君,居大赤天太清境,即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太 上老君。三清為三洞尊神,統御諸神,為神王之宗,飛仙之主,宇宙萬物皆由其化生。經曰:「原夫道家由肇,起無先,垂跡應感,生乎妙一,從乎妙一,分為三 元,又從三元變生三氣,……三元者,第一混洞太無元,第二赤混太無元,第三冥寂玄通元。從混洞太無元化生天寶君,從赤混太無元化生靈寶君,從冥寂玄通元化 生神寶君。」可見道教最高神三清由「炁化」而來。
  同樣,三清之下的神仙,亦由道「炁」構成,如《道藏》第24632頁中即有「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道經《上清靈寶大法·三界所治門》說玉皇大帝為「玄炁化生,居大羅之下、上清之上,掌四種民梵天而尊於三界之上,是為天主,亦不得已而強名之也」。
  輔助玉皇大帝的四御也是「道炁」所化,中天紫微北極大帝「為萬星之宗主,三界之亞君,次於昊天,上應元炁是為北極大帝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南極長生大帝為元始天王長子。道經《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序》載:「昔太空未成,元炁未分,元始天王為昊莽溟滓大梵之 祖,凝神結胎,名曰混沌。混沌既拆,乃有天地。中外之炁,方名混虛。元始天王,運化開圖,金容赫日,玉相如天,陶育妙精,分辟乾坤。乃自玉京上山下游。遇 萬炁祖母太玄玉極元景自然九天上玄玉清神母,行上清大洞雌雄三一混化之道,生子八人,長曰南極長生大帝。亦號九龍扶桑日宮大帝。亦號高上神霄玉清王。一身 三名,其聖一也。」
  至於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據《上清靈寶大法》卷四稱;「乃北極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聯綴微曲如勾,是名勾陳,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為天皇大帝也。其總萬星,位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亦隨天而精,上應始炁。」
  承天傚法后土皇地祇是道教尊神「四御」中第四位天神,簡稱「后土」,俗稱「后土娘娘」。與主持大界的玉皇大帝相配合,為主宰大地山川的的女性神。元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條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曰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謂:土者,乃天地初判黃土也,故謂土母焉。」
  道教神仙東王公,又稱「木公」,「東華帝君」,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王公焉。與金母皆挺質太玄,毓神玄奧,於東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而形成,與西王母共理二炁而育養天地,陶鈞萬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
   道教女仙西王母,號為「太虛九光龜台金母元君」,或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列仙傳》卷一稱為龜台金母,以西華至妙之氣,化而生於伊川。東晉葛洪在 《枕中書》中則稱其為元始天王與太玄聖母通氣結精後所生之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所治群仙無量也」。後來《古今圖書集成·神異曲》卷二二 二又宣稱她是由「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生而飛翔,以主毓神元奧於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鹹所隸 屬。凡是世上成仙之人,進入天庭,都要「先見西王母,後謁東王公」,然後才能進入三清聖境,拜見元始天尊。
   關於道教三官大帝的由來,道經中有好幾種說法,但每一種皆離不開炁化。其一稱三官為金、土、水三官,《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海集》曰: 「金為生,侯天氣;土為成,侯地氣;水為化,候水氣。……故曰三官也。」若將其具體化則是指堯、舜、禹,《歷代神仙通鑑》雲元始天尊:「複飛身到太虛極 處,取始陽九氣,在九土洞陽,取清虛七氣,更於洞陽風澤中,取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與三焦合於一處。九九之期,覺其中融合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正當春一 月月望之霄,從口中吐出嬰孩,相好光明。又於秋一月望日,冬一月望夜,複吐出二子。」這三子就是堯、舜、禹,「皆天地莫大之功,為 萬世君師之法」。後來元始天尊吐氣化成的堯、舜、禹被人們封為「三官大帝」。
   北魏時,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清整「三張偽法」,於是將三官與三元相結合。《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六引《蠡海集》曰:「蓋天氣主生,地氣主成,水氣 主化,用司於三界。而三時月之望候之。……三元正當三歸宮,故曰三官也。」故以農曆的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太上說玄天大聖 真武本傳神咒妙經注》卷一《因緣經》:「 正月十五 上元宮主一品九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於是日,分遣十天靈官、神仙兵馬、上聖高真、妙行真人,無鞅數眾,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炁赦 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分遺九地靈官、神仙兵馬及名山洞府神仙兵馬,無鞅數眾,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 日,分遣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及暘穀神王、水府靈官,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
   同時,劉宋陸修靜還有「三官所執,生、死、苦考由明法曹」之說。又與「三清境」相結合,《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卷二《三元品誡經說》:「上元天官 隸玉清境,結青、黃、白三氣,置上元三宮,其中宮名元陽七寶紫微宮,總主上真自然玉虛高皇上帝,諸天帝王上聖大神。中元二品地官者隸上清境,結元洞混靈之 氣,凝結黃之清而成,其中宮名洞靈清虛宮,總主五帝五嶽諸真人及俗地神仙已得道者。下元三品水官隸太清境,結風澤之氣,凝晨浩之精而成,其中宮號湯俗洞泉 宮,一曰青華方諸宮,總水帝湯穀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諸大神及仙籙簿籍。」還和道教元氣說結合,《雲笈七籤》卷五十六:「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 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
  道經中還稱太乙救苦天尊由東極青玄上帝神化而來,誓願救度一切眾生,故炁化救苦天尊以度世。
   可見道教神仙中無論是尊居三清境的至高神,還是散居人間的地上仙,均離不開道炁。其實人亦如此,只不過人所秉的是後天之氣,神仙所秉的是先天之炁,人之 修煉,就是將後天之氣煉養成先天之炁。《管子·內業》:「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這裡的「精」實際上指的就是先天之炁,她是後天 之氣中更為精細的部分。
   道教認為,一個生物擁有的精氣越多,它的生命力就越旺盛,不僅能肢體堅固,而且七竅與脈絡暢通,精力充沛,智力發達。同時還認為形氣構成人的身體,保持 精力充沛,不讓精氣耗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生命力旺盛。如果精氣一旦離開,生命也就離開人體而去,只留下一個臭皮囊。因此修道者要自覺地由意識轉變為無 意識,調節人體自律神經活動,從訓練呼吸入手,來保精固氣。管子說:「不以物亂心,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德。以有神自在身。」就是告訴人們如何去守精保氣, 即不要因物質的享受和感官的愉悅而使心亂氣散。這裡的「神」就是精氣在體內聚成的神,也就是先天之炁。
  可見一個人如果能把精氣彙聚到自己身上,並使之不散,「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淄,不遇人害,謂之聖人」,也就是成神成仙了。

二、道教神仙擁有道性
  「無 形大道」衍化了神仙,當然神仙就有了道性。神靈不具有道性,無從成其為道教神仙。對於神仙,一般指長生不死、修煉得道的人,《漢書·藝文志》稱:「神仙 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外者。」有時神仙也叫「仙人」、「真人」,統稱「仙真」。從廣義和道教神學來看,神是先天的,出於天地未分之前,稱先天之聖; 仙是後天的,是世俗中修煉得道的人,稱後天仙真。莊子將其分為真人、至人、神人、仙人等,真人指修真得道的仙人,至人指悟真大道的人,神人指神妙至真的 人,仙人修煉得道,神通廣大,變化莫測,而又長生不死的人。在這當中,神人也好,真人也好,他們都離不開一個「道」,可見「得道」是「成仙」的前提,所以 神仙均是擁有道性的。
   早期道教即視老子為道的體現和化身,《全漢文·老子聖母碑》曰:「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這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明,觀 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其後,宋謝守灝著《混元聖紀》雲:「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萬教之宗元,出乎太元之先,起乎無極之源。」在道教神仙中,三 清是最能體現道的,《雲笈七籤》卷二引《太真科》云:「混沌之前,道氣未顯,於恍惚之中,有無形象天尊,謂無象可察也。……又經一劫,乃生元始天尊,謂有 名有質為萬物之初始也。極道之宗元,挺生乎自然,壽無億之數,不始不終,永存綿綿,消則為氣,息則為人,不無不有,非色非空,居上境為萬天之元,居中境為 萬化之根,居下境為萬帝之尊,無名無宗,強名曰道。」三清之下的眾神仙,分別按其位次高低,擁有相應的道性,尊神、仙真道性多些,俗神道性少些。
   道教尊神玉皇大帝僅從其名號上即可看出其擁有道性,其全稱為「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上帝」(真者,道也)、「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 玉皇大天帝」、「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然玉皇大帝修道證果的故事亦表明了這一點,故事說:很久以前,有個光嚴妙樂國,國王淨德和王后 寶月光老年無子,於是令道士舉行祈禱,後夢太上道君抱一嬰兒賜與王后,夢醒後而有孕。懷胎一年,於丙午歲 正月九日 午時誕生於王宮。太子長大後繼承王位,不久舍國去普明香嚴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經過三於劫始證金仙。又超過億劫,始證玉帝。(《高上玉皇本行集經》)
  玉 皇之下四御之中天紫微北極大帝,據《星主寶誥》曰:「佛號金輪熾盛,道稱玉鬥玄尊。璿璣玉衡齊七政,總天經地緯。日月星宿約四時,行黃道紫垣。」南極長生 大帝,《南極寶誥》稱其:「會元始祖炁以分真,應妙道虛無而開化。位乎九霄之上,統理諸天。」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據《天皇寶誥》曰:「九光寶苑之中,五炁 玄都之上。體元皇而佐司玄化,總兩極而共理三才。」承天傚法后土皇地,據《后土寶誥》曰;「承天稟命之期,主陰執陽之柄。道尊推而含弘廣大,德敷蓄於柔順利貞。」
  另 《列仙傳》稱道教神仙東王公為「大道醇精之炁而形成」。《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二二則稱西王母是由「西華至妙之氣」所化生,「生而飛翔,以主毓神元 奧於渺莽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結氣成形」。《三官寶誥》則稱三官大帝「道冠諸天,恩覃三界。」《普化寶誥》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至皇至道」。《元始 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稱真武大帝是淨樂國太子,生而神靈,察微知運。長大後十分勇猛,唯務修行,發誓要除盡天下妖魔,不願繼統王位。後遇紫虛 元 君,授以無上秘道,遂越遊東海,又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武當太和山修煉,居二十四年功成圓滿,白日飛昇。可見無論是先天的神還是後天的仙,他們均具有道性, 正因為如此,人們稱他們為神仙。

三、道教神仙是德的體現
  在道教中,《道教義樞》認為「道德一體」,二者雖然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但兩者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唐玄宗御注《道德經》時說:「道之在我之謂德。」「道生德育。」就是說道是內在的主宰,德是外在的表現形式。更進一步講,也就是說道是德的體現。
   道衍化了神仙,顧名思義,神仙即是德的體現。道教《太平經》、《南華真經》、《三洞群仙錄》等將神仙分為:神人、仙人、真人、至人、德人、聖人六等。認 為神人形若處女,心似淵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乘雲駕龍游於四海之外。仙人氣專志一,不以好惡累其心,不以得失汩其和,游心於澹,合氣於漠,其至也心靜 而神完,德全而不虧;故能出入虛無,獨與道俱,壽同天地,飛昇太虛。真人性合於道,與太一未分,死生一化,同於太清之本。至人德全於內,和氣充盈,心冥乎 道。德人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為安。聖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可見神仙均是「道充德備」之 體。
   道教神仙溫瓊元帥,慈惠民物,驅邪伐妖,被天帝召為佑嶽神將,東嶽太保。張天師用符法為人治病、降妖伏魔,功德召著,白日飛昇。許天師鎮蛟斬蛇,為民除 害,舉家飛昇。薩天師用咒棗術濟貧拔苦,用雷法剷除奸害,用寶扇為民報冤,於是道法大顯,聞名遐邇,被玉帝封為「天樞領位真人」。王靈官為人剛正不阿,嫉 惡如仇,糾察天上人間,除邪祛惡,不遺餘力,於是玉帝封他為「豁落王元帥」,老百姓讚其「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長春真人丘處機不遠萬里到印 度的大雪山陽坡(今阿富汗境內),勸成吉思汗南下中原時要清心寡慾、敬天愛民、少行殺戮,使百姓深得其德佑,時人均呼之為「神仙」。所以道教徒在修道立 德,力爭得道成仙的過程中,均要尊道貴德,以神仙為楷模,以成仙得道事蹟為榜樣;千百年來矢志恪守這一信條,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德之人。
  如今,「德」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心,它不僅體現了道教徒的理想與追求,而且深深地教化了世人,對倡導「以德治國」,「以德化民」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