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犒軍儀式


犒軍儀式
犒 軍,(或稱為賞兵),是一種流傳於台灣本島及金門、澎湖離島的民間宗教儀式。儀式進行目的是為了犒賞神明的兵馬。犒軍儀式能夠廣泛流傳的原因是,一般群眾 在其社區宗教生活中,透過定期或不定期地為神軍準備祭品,參與了此一部份的兵馬儀式。信徒認知的犒軍儀式的內容與十分簡單:每逢初一、十五為神明的兵馬準 備菜湯飯,然後在自家門前或者村廟前祭拜。由於一般大眾並不確實瞭解犒軍儀式在超自然層次的意義,因此各地流傳犒軍的內容往往具有相當程度的地區性差異, 唯一共同處在於菜湯飯都是由各家戶村民自行準備。
 
 
在 羅東,村民準備簡單飯菜個別到村廟去犒軍。桃園人則是在自家門前犒軍。在台南,村民們除集體於村廟前犒軍外,另有代表村廟儀式的主祭者(稱為頭家)需準備 三牲與水酒。在澎湖,犒軍儀式是由村民提供菜湯飯作為神軍的祭品,由村廟主祭者(稱為鄉老)提供三牲、草料與水酒作為神明與神馬的祭品,並且由一名代表軍 隊總指揮以及五名代表五營元帥的孩童法師(稱為小法)手執五營令旗手舞足蹈地演練一段召調神兵神將前來受享美食的儀式劇。
 
就 儀式專家的角度而言,犒軍儀式並不單獨地被執行,而是屬於整個相關儀式脈絡中的一個環節。從儀式意義上來解讀,犒軍儀式的舉辦是與放軍儀式與收軍儀式的執 行互相聯結的:過去的台灣鄉村社會,在遇到瘟疫流行或者外敵入侵時,往往會請儀式專家來進行消災祈福儀式,祈求神明庇佑。儀式專家(乩童、道士或者法 師),於是把神將神兵配置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以便鎮壓散佈瘟疫的惡鬼和惡靈,這種部署神兵的儀式,稱為放軍儀式(或稱為放兵、安營)。內容是將五營神 將的大名寫在竹符上,連同五方旗分別插在聚落邊陲的相關位置,將五營神兵部署好。放軍完畢後,家家戶戶要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準備菜飯水草抬到一定場所, 以便犒勞五路的神軍,這個部份稱為犒軍儀式。有放軍儀式,自然也要有收軍儀式,有的地區到了歲末年終,在神明及其神兵神將回天庭繳旨時,不但要準備豐盛的 菜餚答謝神軍的辛勞外,還要請儀式專家做法將神兵撤回,便是所謂「收軍」儀式。
離 島地區由於形勢險惡,時有海寇、瘟疫等天災人禍,儀式專家於是將神兵常態性地駐防各聚落村界地帶,聚落於是形成一個以村廟為中心,五營為邊界,象徵性的軍 事防禦單位。透過週期性的執行犒軍儀式,來維持這種超自然防禦能力,同時也形成一種具有特色的地方民間信仰。澎湖犒軍儀式的展演過程如下:
1.請壇︰由幾位小法在殿內'主佛桌'前吟唱數段請神咒語,請諸神降臨,幫助小法召請五營兵馬。
 
2.安壇︰由鄉老或頭家以鑼聲伴隨捧出三十六神將與虎爺至殿外法壇,並擺好祭品。小法們換上法衣,手執令旗走出神殿,在法壇就位。
 
3.開壇、開鞭、淨壇︰'領令'用蛇鞭與符水將法壇及祭品洗淨。
 
4.召營:由領令及五名著青、紅、白、黑、黃服色代表五營元帥的小法手執令旗分別在法壇前'跳旗',召調五營兵馬至
壇前,清點人數,以擲筊確認各營兵馬都到之後才算完成。
 
5.犒賞:由領令犒賞各營兵馬,確認來者身份無誤,點將一一犒賞,並下令不准驚擾村民六畜,保佑合境平安。
 
6.放營:小法們以與召營時相反的位置跳旗,分別在東南西北中央五個方位燒五營靈符,行'五營指',使五營兵馬確實回到各自崗位。
 
7.收壇︰儀式完畢,由鄉老或頭家隨鑼聲請回三十六神將及虎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