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宋江陣

 
台灣廟宇香火鼎盛,而宋江陣又是廟會不可或缺的要角之一,宋江陣在古時候類似民間自衛組織,與軍隊十分相近。

    台灣廟宇林立,力量之大連總統候選人都不敢輕忽,而在大大小的廟會活動中,整齊劃一、持兵器操練的宋江陣,更為活動掀起高潮。嚴謹的宋江陣有一百零八人, 相當於一個連。至於八家將頂多只有一排,人數差異相當大,不過無論是宋江陣或是八家將,其編制都與古時的軍隊或警察一致。
                  
                  

            
  宋陣是漢人在三國以來的民間自衛組織,在北宋時,水滸傳的知名人物宋江聚集梁山泊時,以此民團對抗官軍而聲名大噪,後人才將民團通稱為宋江陣。宋江陣的陣 法甚多,岳飛的破金枴子馬、戚繼光的鴛鴦陣都包含在內,明末鄭成功的抗清,乃至清末民團的抗日,都是以宋江陣為主力。清末,台灣每個莊頭幾乎都有宋江陣, 負起保衛莊頭以及對抗日軍的責任,台灣當時的宋江陣威力十分強大,已經可以抵禦外侮的地步。
   後來,現代武器的進步,持刀棍的宋江陣勇士們,當然敵不過日新月異的洋槍洋砲,加上無人予以訓練,因此宋江陣慢慢成為廟會中保護神明的角色。
 
編制與宋江相近的,即為左圖的「白鶴陣」,和下圖的「金獅陣」,不同之處在於帶頭的部分:
宋江陣:旗及雙斧。
白鶴陣:牧童及白鶴。
金獅陣:舞獅二人組。
   『宋江陣』是武術的集體表演,這種結合武學和藝術的民俗表演,有固定的武術陣腳和招式,昔時地方上有亂事,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干戈為社稷,成為保衛地方的主力,現在則只在迎神賽會中可見宋江陣的表演。
                
   宋江陣的陣形,出自小說水滸傳宋江攻城所用的武陣。原意水滸傳的梁山泊好漢故事,稱其團體為宋江陣,配以一零八人的整體陣容,以喻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 煞。然而今日真正的宋江陣組成卻沒有一百零八人的隊伍。這是因為宋江陣師傅認為一百零八人為不祥之陣,可能因為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皆死於非命,民間相信死 於非命者終成厲鬼,它們反叛朝廷,無法接受敕封,遂成為陽間作祟的幽魂,若硬組成,必有傷亡,又台灣光復,社會型態改變,鄉間青年紛紛負笈在外求學、謀 生,宋江陣的演練就顯得困難,別說一百零八人的大陣組合不易,就是七十二人的陣仗也不易組成,因此一般民間以三十六人組成最為普遍。 隨著時空變遷,宋江陣所持的兵器,也有明顯的改變,不如過去的一百零八種兵器那樣完整了,陣中容有相同的兵器數把,台灣現有的宋江陣兵器有頭旗(烈火 旗)、雙斧、杈、月牙鏟、鉤、雲南斬馬刀、齊眉棍、雙刀、關刀、盾牌與短刀、鐵棍、傘等等。
   宋江陣中兵團的特色,與鄭成功寓兵於農的訓練有關,從這些兵器便可看出,如雨傘既能防雨又兼攻防效果;月牙鏟、杈是民間用來叉草用的;齊眉棍能用來防衛來 襲之動物,或驅趕家禽;刀、斧是農家普遍使用的工具,從不少兵器來自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器材來看,宋江陣演出,簡直就是生活的縮影。
   台灣最具知名的宋江陣大都流傳於嘉南平原以南的農村社會,並以台南、高雄兩縣市最多。它通常附著於寺廟,成為神佛駕前的藝陣,所以宋江陣的團隊宗教性甚為 濃厚,當前台灣最具有盛名的宋江陣首推高雄內門鄉宋江陣,其歷史淵源流傳了一百四、五十年,是全台最具特色與傳承的宋江陣。
   彰化、路上宋江陣起源於南宋末年,當時因兵荒馬亂、土匪橫行掠擄,謝氏祖先因避禍端 ,多次遷徙後移至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定居。至文節山公為了除禍安邦,效仿水滸傳中的人物,使用各種兵器,操練十八般武藝,以禦外侮。因水滸傳之梁山一 百零八條好漢首領為黑三郎宋江,故稱「宋江陣」。 三百年前,清朝乾隆年間,謝氏祖先由泉州遷渡來台,定居於彰化、芳苑的路上厝,他們利用農務閒暇時,繼續操演宋江陣,流傳至今。村裡人口嚴重外流,民國八 十二年間,最後一團成員分散後,人數即難以湊足。  
   謝文曲師父回憶說:相傳路上宋江陣在早期因人數眾多,共分一百零八人、七十二人、及三十六人宋江陣,延至民國四十年左右,因人數不足,傳下來的只剩三十六 人陣法。由於路上宋江陣不傳外莊人。故在當時,謝氏壯丁凡要承習宋江陣者皆要到謝氏祖祠堂,齍跪立言發誓,絕對不外傳,也不能改變其演練方式。也由於從不 外傳,故路上宋江陣也保留了最原始的模樣。只是他們從未想到,因長輩的一句話,就讓留傳百年的民俗技藝從他們手中斷掉。
   宋江陣所使用的兵器用來發號施令的頭旗也稱作烈火旗,是精神的象徵與全員指揮官,最常見的兵器又以齊眉棍最為普遍,另外尚有刀、槍、棍、棒等兵器,音樂又 以鑼、鼓、鈸為主,所以聽著節奏踩著步伐揮舞著兵器的同時,要舞得震撼人心實屬不易!傳統完整的宋江陣有十八套陣勢,不過在現行的比賽或者民間常見的陣勢 都是精簡過後的,最常見的莫過於繞圈的大花陣、兩人連環陣,刀馬陣、交五花陣、四梅花陣、百足蜈蚣陣、巡城、排城、龍捲水、七星陣、黃蜂出巢陣以及八卦 陣…等。
  宋江陣在訓練時,必須結合眾人的意志團結一致,才能把陣勢的威武與魄力充分發揮,所以宋江陣不僅是廟宇的迎神所需,更是讓地方上團聚的一種形式,虔誠信教的心也凝聚在一起,也因此舊時民間社會相信宋江陣有驅邪避凶的功用,這也是宋江陣至今仍可永垂不朽的主因。
   宋江陣最早出現於明末清初,相傳是少林五祖拳祖師蔡玉川所創,由一些愛好武術者在廟會廣場表演各種武術招式。表演時人數不拘,男女皆可,通常以三十六人、七十二人為主,甚至百餘人,但以一百零八人為大忌。以前民間傳說地方上有亂事,以宋江陣武師可以執干戈以衛社稷。

拜旗
是指由36將分列兩行,由執旗、斧者率領,所有的兵器高舉晃動、敲擊出聲,陣員高音吶喊,以壯聲勢。旗、斧以連續三次的「左青龍、右白虎、踏中宮」動作行禮,這個禮儀通常是用來參拜神明、接駕接陣或者迎接貴賓。
發彩
拋箍
採旗作號
插角跳內外箍
龍捲水
穿中心
個人兵器
倒離圈
蜈蚣陣
蜘蛛結網
摃對
白鶴陣
空手連環
八卦陣
    內門鄉內有「內門紫竹寺」及「南海紫竹寺」,推動民俗江陣古老文化的傳承不遺餘力;另一頗具特色,是屏東縣東港鎮的下頭角宋江陣,該宋江陣除了傳承完整的宋江陣出陣之陣形外,出陣時所有成員皆譜上宋江陣遠古主角的臉譜與穿著彷遠古戰服,是該宋江陣的一大特色。

一、宋江陣係以水滸故事為藍本,其代天行道思想不能載於官方文獻裡。
二、宋江陣的訓練與武館有密切關係,其訓練者往往就是武術館的師傅,隊員又都是地方上的壯丁,這種結社在迎神賽會常因「拼陣」而引起械鬥,或因此被文人所輕忽,無法登載於史冊上。
三、宋江陣與台灣地方「大戲」(高甲戲)供奉同一位祖爺:田都元帥,足見其與地方戲關係密切,或許是它與大戲分道揚鑣後,方獨立成為業餘性陣頭。
四、自孔孟降的中戰儒家,對戰事之學避而不談,乃使兵戰技書籍日漸稀少。宋江陣自三百多年前傳來台灣,未知始祖、未載正史,可能與此傳統思想有關。

  《明史》說「泉州、永春尚技擊,漳州人習籐牌,漳、泉人善水戰。」。
  又明遺臣泉州人黃景昉《溫陵舊事》稱:「吾泉郡拳棒手撲,妙蹶絕天下。」因漳、泉練武成風,後來鄭成功反清驅荷,收復臺灣。
施 琅功台,統一中國,其士兵多是泉漳人。清朝怕沿海拘居民反清復明,嚴禁民間聚眾練武,少林派為保存技藝不得不改換面目,以歲時節目娛神示敬為名,實則暗中 練武,又可借表演取得經濟收入,以解決鄭成功進軍台灣之時,泉州眾多青年加入鄭軍,收復台灣後,他們參加台灣的開發建設,泉州南少林拳也從此開始在臺灣傳 播。

二、宋江陣既與大戲同拜「田都元帥」,依此關係來看,大戲是於清乾降年間出現於福建泉州,其歌曲屬南管系,對白均為閩南語,入台時間 約在一百五十年以上。而宋江陣與其關係既如此密切,以此推想,亦有可能是源於同一時代。至於它之所以盛行於清代台灣民間,極可能出自「反清復明」的民族意 識。

三、宋江陣來自大陸福建地方,係師法戚繼光的鴛鴦陣蛻變而成。鴛鴦陣乃戚繼光作戰時最代表性的陣法之一。鴛鴦陣強調作戰時二人成雙成 對,像鴛鴦似的不可分離並強調同袍間的勇猛忠義,有如宋江陣強調「替天行道,忠義雙全」的政治意義。且戚繼光的鴛鴦陣曾多次建功著效於福建,自易為福建人 所傚法。而鄭成功為福建人,且出身儒士,起義抗清前,並未知兵,其軍事知能來自軍書,而當時軍書典籍以《紀效新書》最著名最普遍,因此大膽假設宋江陣自鴒 鴦陣。

四、宋江陣因時代的改變而與時變更,在明鄭時宋江陣為軍事訓練,清朝的宋江陣為武術,日據時代的宋江陣為了娛神的故國之戀,光復後的宋江陣為娛神娛人的民俗活動。

八卦完成後,旗手領至正中央處,轉三通鼓。
動作:(一)兵器往內右腳踏入
(二)兵器及右腳收回
(三)立正站好

宋江陣陣式
一、開四門 依1、2、3、4之順序,由頭旗引導插角做出開四門的陣形。(全陣陣員做巡查的工作以捍衛四城城門。

二、龍捲水 陣旗於圓陣左上方,插角切入,其餘陣員隨後成W字型跑步吶喊前進。(屬七星陣陣式含有避邪之作用)  

三、龍穿心 全陣以旗、斧分為二路縱隊,由圓陣正後方穿入。

四、個人武器表演 本應每一隊員都應上陣表演,但如表演時間有限,亦可擇優上陣,節省時間(除了展示各種兵器外,尚含有個人武器成果發表)。

五、龍門陣 全陣在旗、斧的引導下,由圓陣正後方,一組一組插角切入後,武器交叉成二路縱隊相向進入,就定位後,依戰鼓聲操演兵器。(謀營陣形之前的一種陣形整理)  

六、謀營 旗陣與斧陣分別以反方向,在旗斧帶領下,跑步吶喊繞圈,後集結成兩實心圓。接著雲南斬馬刀上前操演,意含已攻破城堡。

七、對打 城堡已攻破,陣員分兩人一組,依次市前操演對打動作,表示兩軍交戰的激烈情況。

八、蜈蚣陣 全陣隊員再次依旗、斧分為兩陣,由正後方進入,就定位後,聞戰鼓聲後由兩行跳開成四路縱隊,再聞鼓聲時,全陣陣員高高直舉武器,大聲齊呼。(含陣形整理工作,以準備下一陣形變換)  

九、蛇脫殼 蜈蚣陣後,全陣由旗、斧分別引導,左右轉走,至陣後方成一路縱隊折反向前方邁進。

十、蜘蛛結網 全陣以旗引導,繞圈衝跑吶喊,然後以旗為圓心圍一實心圓。

十一、連環對打 展示各種兵器及攻守功夫的展示。可全體皆參與或擇優出場操練。

十二、排八卦 旗與斧,書雙刀與雙眼面相向,架成拱門形,讓陣員由門下衝過後,全陣成四層,旗斧雙刀雙眼,月牙鏟、盾牌、長柄武器。

十三、巡城 最外圈執長柄武器陣員,聞鼓聲後,立刻弓步面相向武器交叉,類似城門,然後月牙鏟及盾牌出城巡查。

十四、撞七星 全體成兩圓陣,內外各十八人,面相向,依戰鼓聲,每次由月牙鏟帶動,外圈逆時針,內圈順時針方向交叉慢跑,當快擦身而過時,兩人武器在頭上方輕敲一下,一直到回原位置時,齊聲高呼,武器直舉。

十五、收場 全陣成四層,依次由月牙鏟、盾牌、長柄武器向圓心跳入,跳出一次後,全體再一齊往圓心跳入,旗斧至陣前致敬禮三次,陣形立刻成二路縱隊,旗斧再上前致敬禮三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