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內丹學術語




在 道教內丹修煉中,「心」是本體,性是心的靈能,也就是「神」,而「命」指的是「炁」。《太上老君說了心經》謂,「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在這裡,「心」是 神識活動的主導,它不僅蘊含著神,而且是決定神識活動的根據。按照這樣的邏輯,心與性的關係,就是本體與功能的關係;在道教看來,心與性,本來是不可分 的,從主宰的層面講稱作「心」;從生生不息的化道來講,這就是「性」。內丹修煉,講究「明心見性」。所謂「明心」就是把有生以來矇蔽在心上的灰塵擦洗乾 淨,這種擦洗的辦法謂之「洗心」。在先秦文化中,早有「洗心於《易》」的說法,後來道教內丹學以「心易」為法象,強調「明心」的基礎作用。「明」字是日 月,日月是陰陽的總代表。在「明」的過程中,「陰陽」不是分離的,而是連通為一的,這就是「混沌」,所以「洗心」並不是以「理」取勝,而是去掉私人智性的 干擾,復歸到本初的樸素狀態,能復歸本初,則神氣運化,這就叫做「體用一源」。

內丹術的淵源
內 丹術注重人的精神調理與呼吸方法的運用,力求氣血的流暢和身心健康。古人以精氣神為性命之本,故而「內丹學」被當作「性命之學」。「內丹」這個名稱雖然比 「金丹」晚出,但力圖通過內煉而延年益壽的觀念及方法卻具有相當悠久的思想淵源。根據《呂氏春秋》、《莊子》、《路史》等書的記載,相傳上古的「陰康氏」 為了消除陰雨潮濕給人帶來的危害,發明了「引舞」,以導引氣血的流行,這種「引舞」可以看作上古時期煉形的特殊方法。根據《黃帝內經》等書的記載,黃帝曾 經進行「移精變氣」的修煉,這可以看作是後世內丹學「煉精化氣」的雛形。此外,《莊子》書中有「心齋」、「坐忘」之類的精神調理方法,這是「煉神」古老傳 統的文化遺存。

這一切,為內丹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從實踐來看,道教內丹術實際上在漢末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問世時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理論,只是 那時候沒有使用「內丹」的術語而已,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使用了「還丹」的術語,他所指的「還丹」既包括「外丹」,也包括「內丹」,因為魏伯陽在書中 有關於「內以養性」方面的諸多論述,這些論述被置於「還丹」的框架之中,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漢代已經有「內丹」的實踐活動,而沒有使用「內丹」的術語。

內丹術的發展
從 現存文獻看,「內丹」一詞最早見於梁陳時期佛教天台三祖慧思,他曾經言及「藉外丹力修內丹」。這表明南北朝時期,道門的內丹術已經流行並且被佛教所注意。 又據《羅浮山志》的記載,隋朝的蘇元朗陳述了以「身為爐鼎,心為神室」的內丹操作,體現了當時道門中人以外丹燒煉比喻內丹操作的思維路數。自此以後,以外 丹為內丹比喻的思維路數一直為道門所應用。自唐末開始,以鍾離權、呂洞賓為代表的一批道教學者注重內丹的修煉。這種傾向在宋代表現得更為明顯,陳摶、張伯 端、王重陽等人力主內丹之學。

其後,論述內丹的各種著述紛紛問世,並且形成了許多流派。其中有所謂中派、東派、西派之分。所謂「中派」以元初從金丹派南宗 合流於全真道的李道純為代表,李道純總結南北二宗之學,其丹法以性命雙修為特色;「東派」以明代的陸西星為代表,陸氏的丹法從築基、煉己、攝心修性入手, 在見性之後則男女雙修;「西派」以清代四川的李西月為代表,李西月宗承張三丰、陸西星等人的丹道學說,於煉心方面多有精到見解。

內丹術的概念
道 門中人從天人相應的立場出發,認為人體與宏觀宇宙是相對應的。就存在性質而論,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大宇宙具備的運行規律,在人體小宇宙之中也是存在的。 天體中有日月星辰,人體也有日月星辰。內丹煉製理論強調傚法周天運行規律。根據陳虛白《規中指南》等書的陳述,內丹修煉以「玄牝、藥物、火候」為三大要 素,所謂「玄牝」在不同的典籍之中具有不同的意義,《規中指南》以「爐鼎」為「玄牝」;所謂「藥物」就是人體內的精氣神;所謂「火候」就是內丹修煉過程中 精氣神調節的度數。道門通過具體的修煉,總結了一套對於人體健康有用的操作方法。在今天看來,內丹修煉雖然不容易掌握,但對於身心健康而言確實具有特殊的 功效。在科學繁榮昌盛的時代,道教內丹學依然煥發出耀眼的光輝,今人應該認真發掘傳統內丹理論所包含的生命智慧,以為未來生存之裨益。


五氣朝元,內丹學術語。
「五 氣」指的是心、肝、腎、肺、脾這五臟之氣。凡俗之人,五臟之氣散居五行所屬之位,未能形成統一的聚合能量。道教內丹家為了超越此等侷限,遂探索煉氣法門,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體驗,內丹家提出了「五氣朝元」說。早在漢代的《周易參同契》已經有關於「五氣」的朦朧意識,該書言「土王四季,羅絡始終,青赤白黑, 各居一方,皆稟中宮,戊己之功」。這雖然沒有出現「五氣」的概念,但卻以五種顏色作為象徵,以表明五行的關係在道教中,五色就是五行的代表,也是五臟的符 號象徵。從這個角度來看,《周易參同契》包含著五臟之氣的認識,這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不過,在這部書中並沒有明確的「五氣朝元」說法;直接使用這個概念的 是《鍾呂傳道集》,該書有《論朝元》一節,提出了五臟之氣隨著陰陽的轉換而有不同朝元方式的觀點,以為日月運行之間,當一陽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氣乃朝於 「中元」,所謂「中元」實際上就是以兩乳之間為基準而切入的中丹田;當一陰始生的時候,五臟之液朝於「下元」,所謂「下元」就是以肚臍以下一寸三分為基準 的下丹田。內丹家以神光察照,以水之壬氣、火之丙氣、金之庚氣為帥導,三陽(壬、丙、庚)上朝於天宮(腦門)內院,於是心神也返於天宮,五氣也就朝於上 元。

關 於「五氣朝元」的問題,唐末五代以來,道門內丹家作了許多解釋,從宋代的張伯端,到金元時期的丘處機、蕭廷芝等都有論述,《性命圭旨》總結了前人的諸多論 述,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五氣朝元」的理論,該書還繪製了「五氣朝元圖」,便於人們明了其要領。該書從生命發源的問題入手,首先指出了凡俗之人五常(五行) 異地而五方異氣的情形,進而說明了修行之人合煉五氣使之朝元的可能與方法門徑。

在《性命圭旨》的作者看來,人的五臟本來有青、赤、黃、白、黑五帝鎮守,五 帝則以天乾、五行、數字及其相互關係來表現其功能。青帝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帝受庚辛金德之四氣,黑帝受壬癸水德之一氣,黃帝受戊 己土德之五氣。修煉之人,就是要促使分散氣氣匯通聚合,所謂「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就是通過會聚而使朝元的過程。金德之四氣與水德之一氣匯通而成五, 木德之三氣與火德之二氣匯通亦成五,中央自有五氣,「三五」相聚,四大安和,五氣則朝元而聚於頂,體現了內丹修煉的一種高級境界。

合符行中,金丹學術語。
此 首出於《周易參同契》,該書有「晦朔之間,合符行中」之語。這一句話的關鍵在「合符」二字,所謂「合符」就是運作如符之契合。甚麼是「行中」呢?「中」指 的是中央土位,「行中」就是要按照日月合符的規律一樣歸內氣於中。要弄清「合符行中」的意思,還必須先明了「晦朔之間」的涵義,這指的是一月三十日半夜陰 陽交接的時候。丹法以日替代月,於是一日之晦朔就是「亥子之交」,因為「亥」是陰極,子是陽初生,故而「亥子之交」便是一日的陰陽變換時刻。內丹修煉就是 有抓住這個時機採藥進火,這就是老子《道德經》所講的「守中」之道。

坎離顛倒,金丹學術語。
從 淵源上看,坎離是《周易》的基本卦象之二;按照後天八卦之排列,坎卦居於北,在方位性質上屬於陰方,離卦居於南,在方位上屬於陽方。但在《周易》的卦性 上,坎是「中男」屬陽;離是「中女」屬陰。可見,在後天八卦方位之排列,陽性之卦並沒有居於陽方,陰性之卦也沒有居於陰方,而是相反。再從爻象上看,坎卦 為陽性卻多陰爻(一陽爻在中,而二陰爻在外);離卦為陰性卻多陽爻(一陰爻在中而兩陽爻在外),這又是一種「顛倒」。道教內丹術取法《周易》卦象,以心陰 下降,而腎陽上升,稱作水火既濟,這種一上一下的交會,實際上就是「取坎填離」,也就是抽坎卦中間的一陽爻以填補離卦中間一陰爻,這樣促使內藥產生而為金 丹內結於丹田奠定了基礎。

煉氣化神,內丹學術語。
當 實施了「煉精化氣」的初關功夫有了成效的時候,就可以進一步實施「煉氣化神」的功夫。「煉氣化神」屬於「三步功」中的「中關」,因為所需要時辰要十月,所 以也叫做「十月關」。如果說煉精化氣以打通壬督二脈關竅,造成了元氣在「小周天」(壬督二脈)運轉,那麼煉氣化神則是「大周天」的功夫。所謂「大周天」指 的是元氣的運轉已經不限於壬督二脈,而是十二經絡都能運轉。

與煉精化氣的「收三歸二」功夫相比,「煉氣化神」則是由二歸一的過程,也就是促使「氣」與 「神」的相互交結融通。道門把「神」與「氣」歸一的效果稱作「聖胎」,以外丹術語來陳述則稱作「大藥產」。這是「有為」法門向「無為」法門的過渡,它以下 丹田為爐,以黃庭(中丹田)為鼎,以元氣氤氳於下丹田(肚臍之下一寸三分)和中丹田(兩乳之間),往來反覆,十月養胎,以達到乾坤交媾的妙用,如此一開一 合,一呼一吸,即奪天地之造化,合一年之天機。

煉虛合道,內丹學術語。
這 是道教內丹修煉的最上乘功夫。所謂「煉虛合道」也是道門逆式思維與「破執」觀念的體現。從煉精化氣到煉氣化神,再從煉氣化神到煉神還虛,這遵循的都是復歸 回覆的思維模式。道教認為,進入虛空境界的時候,如果有執著心,依然沒有擺脫「有為」法度,應該進一步破除執著心,連虛空也一併忘記而沒有跡象,這樣才能 最終與本真之大道合為一體。

從唐朝的鍾呂道脈到明清時期所有道教煉丹家都一再強調「煉虛合道」的精神,作為全真道的「七真」之一,丘處機在《大丹直指》對 此有明確的說明,而李道純則將此稱作「打破虛空」。所謂「打破虛空」,其最基本的理則就是忘記一切有為的執著心,使自我既超越客體,也超越自我本身。

煉神還虛,內丹學術語。
當 實施了「煉氣化神」的中關功夫有了成效的時候,就可以進一步實施「煉神還虛」的功夫。「煉神還虛」屬於「三步功」中的「上關」功夫。在傳統上,「煉神還 虛」以九年為火候數足的時間標誌,所以該層次的功夫又稱作「九年關」。在實踐上,「九年」並非是固定的,而是活的,這要根據內丹修習者的先天素質、個人悟 性、外部環境等方面的條件而定。「煉神還虛」是內丹修煉的高級階段,也是出神入化的一種理想境界。

如果說「煉精化氣」是「收三歸二」的功夫,「煉氣化神」 是「由二歸一」的功夫,那麼「煉神還虛」則是任神而至於虛極的過程。與初關的「有為」、中關的「若有若無」之操作不同,上關的修煉完全是「無為」的功夫。 「無為」是大道的本性,它是不可言說的,所以丹家常常以一個圓圈「O」來表示。這個圓圈既表示神志進展到虛空狀態,也表示內氣周圓的品性。「圓」 是 從月象來的,月亮周圓就是大明,研究所日月陰陽的符契而合一。

至於該層次的功夫為甚麼又有「九年關」的說法,這是遵循後天回覆先天的逆式理則而得出的。由 後天而先天,則坎離陰陽相交而成乾體,乾卦以「九」為陽數之極,九九數足,則純陽而延年,呂洞賓以「純陽子」為號,這本身就像徵著「煉神還虛」的內丹奧妙 境界。

煉精化氣,內丹學術語。
道 教延年益壽、羽化登仙,以精氣神的修煉為基本的門徑。在道門中人看來,人在元初之時,精氣神是混融而成一個整體的,所以嬰兒是理想的狀態。但是,隨著時間 的推移,人受到了種種的干擾,精、氣、神分離而為三,如此發展下去,最終只能走向死亡。

為了避免此等結局,道門中人設想,時間的可逆方向。從人的修養來 說,這就是「復歸」於嬰兒。怎樣「復歸」呢?這就是把分離的精氣神重新聚合起來。聚合的第一步即是「煉精化氣」,也就是「收三歸二」,這裡的「三」就是 「精氣神」,而「二」就是「氣」與「神」,既然「精」受煉而成氣,則「精」已無形,剩下「氣神」了。一般而言,煉精化氣需要百日時間,因此又稱作「百日 關」;由於這一步功夫屬於修煉精氣神三步功夫的初步功夫,所以也稱作「初關」。

根據修煉的程序,煉精化氣屬於「有為」的功夫。所謂「有為」指的是它要通過 一系列步驟來完成。這些步驟分別是:採藥、封固、烹煉、止火。這四大步驟,無非是以外丹燒煉來作比喻,其大體意思就是通過靜坐,發動先天的元氣,然後送入 下丹田封存,再運用自身的意念來察照,促使精液化而成氣,沿著壬督之脈運轉,如此神氣凝聚,便需止火,這就達到了煉精化氣的功效。

龍虎交媾,金丹學術語。
「龍 虎」本是古代用以代表二十八星宿的「四神獸」之二,東方七宿為蒼龍,西方七宿為白虎,東為陽,西為陰,所以,龍虎也具有陰陽的意義。民間以龍象徵男性,以 虎象徵女性,屬龍的男性和屬虎的女性相配成婚姻者稱作「龍虎衛」。這種陰陽的象徵理趣在道教金丹學中得到貫徹和發揮。道教煉丹家以龍代表汞,以虎代表鉛, 鉛汞合煉,以求變化成丹。當外丹的理論體系被引入內丹學時,龍虎便成為神氣性情的象徵符號。龍表示神、性;虎表示炁、情。根據丘處機《大丹直指》等書的說 法,龍又指稱「正陽之氣」,而虎則指稱「真一之水」。甚麼是「正陽之氣」呢?

這就是「心液」所抱之丙氣,因為「丙」在天干之中屬於「陽」性,所以「正陽之 氣」又稱作「陽龍」。甚麼是「真一之水」呢?這就是腎氣所暗負的癸水,在天干之中,「癸」屬陰,所以「真一之氣」又稱作「陰虎」。所謂「龍虎交媾」指的是 腎氣投心氣,兩氣交融,如男女同房交合,因為在五行上,心屬火,而腎屬水,所以龍虎交媾,就是「水火既濟」,這是金丹煉製的和諧狀態。

九鼎煉心,內丹學術語。
「九 鼎」本來是古代的國家寶器。道教外丹煉製以「九鼎」為最高的規格,古有《黃帝九鼎神丹經訣》,則以九鼎表示煉丹九法和九轉的程序。內丹學興起之後,「九 鼎」成為內丹修煉的基本法象之一。推究內丹學中關於「九鼎」的象徵涵義,各家說法有所不同,或指心為九鼎,那是因為心上通七竅,下通二陰;或以絳宮為九 鼎,那是因為絳宮上通七節,下通兩腎。另外,九鼎還被用以表徵時辰,或者代表子時、或者代表一月,或者代表一年。所謂「九鼎煉心」也是用借喻的方式表示煉 性的程序,在道教內丹家看來,人倫修養要靠平時,日常生活的德行涵養就像金丹的煉製一樣,需要掌握火候進退,勤快擦拭矇蔽於心頭的汙垢,這樣才能獲得性命 雙修的效果。

三家相見,內丹學術語。
「三 家」之說,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不同的涵義。最早把「三」作為一個養生哲學術語的是老子《道德經》,該書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說法。在《道德 經》中,「一」相當於太極,「二」相當於陰陽,「三」相當於陰陽與中和之氣。老子《道德經》這種由「一」而「三」的思維模式被道教所繼承。漢代的《周易參 同契》將老子的「三維」模式技術化,從而形成了以「三」為基本框架的煉丹口訣,《周易參同契》說:「三五與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訣,難以書傳。」這裡所謂 「三」指的是水數一與火數二之和,「五」指的是居中的數,代表「土」,如果將《周易參同契》的數都轉換成為五行,那麼「三五與一」指的就是:水、火、土相 與混融,化為一氣。

《悟真篇》對此作就進一步發揮,形成了「三家相見結嬰兒」的內丹功格言。《悟真篇》所講的「三家」是從方位的數字關係得出的。在傳統方 位理論中,東方的數為三,南方的數為二,西方的數為四,北方的數為一,中央的數為五。東方之三與南方之二相遇成五,西方之四與北方之一相遇也成五,加上中 央的數五,這就是所謂「三五」,「三五」相合,象徵丹成,內丹家把這個過程比喻為十月懷胎而結嬰兒。從操作程序上看,「三家相見」比喻精氣神從分離狀態走 向混融合一,也表示身、心、意構成整體而不分離。

三車搬運,內丹學術語。
「三 車」以牛、羊、鹿拉車比喻內丹修煉火候的進展情形。按照《鍾呂傳道集》的說法,「三車」實際上是「河車」的三種形態。所謂「河車」就是搬運過河的車輛。在 內丹學中,「過河」當然也是比喻,古人從樹葉落河而能載物的現象中得到啟發,於是發明了「船」,這就是「河車」。道教內丹學從「過河」需要使用「河車」的 事聯想到煉氣的過程。道門中人認為,人身之中,陽少陰多,這意味著人體之通道以水為主,換一句話來說,人體之內有特殊的河道,煉氣的要領就在於如何在人體 中的河道行走,以意領氣,周身運轉,以成大丹。在內丹修煉過程中,「河車」的具體命指是甚麼呢?

向來也有不同的說法,《鍾呂傳道集.論河車》指出,河車起 於「北方正水之中」。所謂「正水」是說五行之「水」在正北位置。它代表人體的腎臟,在腎臟中藏著「真氣」,這種「真氣」生育的「正氣」就是河車。如何引領 這股真氣運行以煉製內丹?這必須經過許多關卡,最主要的關卡是尾閭、夾脊、玉枕「三關」。內丹修煉之時,只有元氣充沛了,才能通過「三關」,如果氣行太慢 甚至停止不前,可以適當地引導,但必須是氣動而後引,否則拔苗助長,前功盡棄。引領的時候,以九度進陽、六度退陰,這就稱作「牛車」的搬運功夫。這種「搬 運」速度最慢,好像「牛」拉車行走,所以稱作「牛車」。當煉功的時日漸多,元氣充實,技巧也較為熟練以後,可以順其自然,加快速度,進陽用三十六度,退陰 用二十四度,這就稱作「羊車」搬運功夫。

不言而喻,羊的速度比牛快,所以「羊車」的搬運功夫乃是「牛車」搬運功夫的自然提昇。當還丹運行如意,輕車熟路, 自行運轉,一吸一升而至於泥丸宮,如此則進陽用二百一十六度,退陰用一百四十四度,合於易學乾坤之大數,這就稱作「鹿車」搬運功夫。當此之際,人體內氣依 天時運行於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所謂「大周天」通也。值得注意的是,「牛、羊、鹿」三車是對內丹火候狀態的一種描述,並非是要求實踐者刻意追求由慢而快的 「加速度」。從意念上的要求來說,「火候」的掌握最重要的原則乃是順其自然,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前功盡棄,這是應該牢記的。

三花聚頂,內丹學術語。
在 古代,「花」與「華」通,「華」乃是「花」的本字,故而「三花」就是「三華」,表示人體精氣神之榮華。所謂「聚頂」就是精氣神混一而聚於玄關一竅。蕭廷芝 《金丹大成集》說:「問三花聚頂。答曰:神氣精混而為一也。玄關一竅,乃神氣精之穴也。」這裡的「頂」有特指意義,它表示「天宮內院」。所謂「天宮」指腦 部,「內院」就是以印堂穴與百會學垂直線為中心點的腦部內空間。「三花聚頂」是一種內丹功的上乘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必須經過循序漸進的煉養過程。古代道 教內丹家由於害怕洩漏天機,又擔心大道失傳,便以含蓄的符號象徵方式來表達。於是,有關「三花」的名稱便有許多轉換的形式。從本質上看,「三花」的內在意 義乃是「三陽」。

所謂「三陽」也就是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陰陽中之陽。「三陽」之說來自五行與天乾的轉換。在中國古代,以「水」代表北方,於天干為壬癸, 在人體則與腎臟相對應;以「火」代表南方,於天干為丙丁,在人體則與心臟相對應;以金代表西方,於天干為庚辛,在人體則與肺臟相對應。

腎主精,心主神、肺 主氣。水在北方為陰方,所對應的天干壬癸,一陰一陽,壬為陽,癸為陰,所謂「陰中之陽」指的就是代表北方兩個天干之中的「壬」;火在南方為陽方,所對應的 天干丙丁,也是一陰一陽,丙為陽而丁為陰,所謂「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南方兩個丙丁中的丙;金在西方為陰方,所對應的肺臟吐故納新,交接內外表裡,故有陰 陽轉換之性,所謂「陰陽中之陽」指的是代表西方和肺臟的天干庚辛中的「庚」。

內丹學講究「煉精化氣」就是去腎水中的癸,而升壬;「煉氣化神」就是去肺金中 的辛,而升庚;「煉神返虛」,也就是去心火中的丁,而升丙。其壬、庚、丙,象徵精氣神中的「三陽」,經過進火而昇華,最後聚於泥丸宮,這就叫做「三花聚 頂」。頂者,鼎也。革故鼎新,脫胎換骨,則成聖明境界,到了這樣的境界,則骨體榮華煥發,光芒四射。此時,精氣神已從分的狀態而回歸於「合」的狀態,恍若 金花片片自現於空中,這是內功的美好結果,所以,「花」也就是「華」。

性命雙修,內丹學術語。
在 中國文化史上,「性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早在《周易.說卦傳》中,就有「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說法。後來,儒、道兩家對性命作了不同的解釋。儒家 所謂「性」指的是人性、天性、本性;而「命」指的是運氣、命運或者天命。道家也講「性命」,如莊子把人所具有的素質叫做「性」,把事物發展的必然性當作 「命」。在道教內丹學中,「性命」具有完全嶄新的涵義。一般而言,道教所謂「性」主要指的是神與心,或者說是心神;而「命」指的是「炁」與形。性命修行, 這是道門延年益壽的基本功夫。

但是,如何修行呢?各派入手卻有不同。歷史上有所謂「南宗先命,北宗先性」的說法。「南宗」指的是以張伯端為宗師的金丹派南 宗;「北宗」指的是以王重陽為宗師的全真道。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南宗還是北宗,都認為性命修行不可偏廢,這種情況在南北宗走向合流之後更是如此。在道門 看來,性與命,是不能分割的,修行不能離開修命,因為心神與身形,這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所以修身養性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這就是性命雙修的最基本意義。

小還丹,金丹學術語。
「小 還丹」是與「大還丹」相對而言的。關於「還丹」的來歷以及意義,請參見「大還丹」條目。在內丹學中,「小還丹」實際上是指內在的腎水與心火的陰陽交媾,用 易學卦象符號來表示,就是抽《坎》卦中的一陽爻,來填補《離》卦中的一陰爻。這樣,《坎》《離》之卦象就回覆到《乾》《坤》的狀態,於是後天復歸於先天, 所謂「還」說的就是這種「復歸」,因為這種復歸只是回覆自我本初,所以稱作「小」。用劉一明的話來說,就是「還我家之故物,復其我家之本真」。當然,回覆 「本真」是最為重要的修煉功夫,加入不能回複本真,其他一切修煉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內丹學上的小還丹乃是延年益壽的根本步驟。

大還丹,金丹學術語。
「還 丹」一詞,最早見於《周易參同契》,該書的上篇末了部分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在《周易參同契》中,所謂「還丹」尚無大小之分,也無內外之別, 而是以一種符號模式表徵外丹製作與內丹修煉相統一的基本原理。後來,葛洪側重從外丹學的角度論述「還丹」對於長生不老的重要作用,他認為金液還丹是道門修 煉長生的根本,葛洪所謂還丹指的是在九轉金丹基礎上再度煉製而成的一種丹藥。唐末以來,由於外丹術的弊病,道教遂從內丹角度探索養生的道理,於是還丹也成 為內丹學的基本術語。從內丹的角度看,所謂「大還丹」指的是在小還丹基礎上進一步修煉,而使內氣能夠運轉於十二經絡以及奇經八脈。

用道門的術語來說,這叫 做「七返九還」。所謂「七返九還」,這是根據易學河圖數理來的,河圖以天地自然之數「一」至「九」排列於東西南北中五方,表示宇宙之氣的季節變化,道門煉 丹家將此數理引入內丹學之中,以為人體內氣的運轉也像宇宙之氣的周轉一樣,由北方之「六」到南方之「七」,由東方之「八」到西方之「九」,這個「九」是陽 數之極,物極則反,「九還」表示的正是數足而周,因周而反的意思。總而言之,大還丹是道門內丹修煉的一種最高境界,它不是隨便可以獲得的,必須有人引導, 循序漸進,才能有所成就。

精、氣、神,內丹學術語。
從 淵源上看,道教內丹學的精、氣、神概念乃發端於先秦哲學與醫學。《周易.繫辭上》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意思是說,精緻的氣凝聚 而成物形,氣魂遊散而造成變化,考察物形的變化,這就能夠知曉「鬼神」的真實狀態。在上古哲學中,不僅有「精氣」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莊子. 列禦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狀態時即使用了「精神」的術語。

在《莊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戰國以來的「醫家」既使用「精氣」概念,也使用 「精神」概念。如《黃帝素問.生氣通天論》即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這裡所謂「陰」指的是蘊藏「精氣」的臟腑,而 「陽」指的是保衛臟腑的外圍組織。在《素問》看來,臟腑必須平和,而外圍組織則應堅固而不洩漏。如果臟腑與外圍組織不能配合,則精氣就耗散不能生存了。傳 統哲學與醫學的「精神」與「精氣」概念被道教所吸收,並且重組而成「精氣神」。道教內丹學稱精、氣、神為人的「三寶」。

「精」指的是構成人體生命組織的精 華,這種精華可以從先天與後天兩個層面來理解。「先天之精」,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華,「後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時所射出 的精液。與「精」相對應,「氣」也有先天與後天的區分。

「先天之氣」是人體原發性的「氣」,故而有「元氣」之稱,它體現了先天原火的推動,所以,寫作 「炁」。從字形上看,「炁」字底下四點,表示火在下燃燒,這種「火」是生命的原動力。至於「後天之氣」指的是呼吸之氣,也就是宇宙空間外在之氣,對於人的 生存來說,呼吸之氣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這必須通過「神火」的溫養才能成為內丹修煉的能源。在內丹學中,「神」也有先天與後天之別。

「後天之神」指的是「識 神」,它的作用是認知與分別,這種「識神」對於學習知識是有用的,老子《道德經》稱「為學日益」講的就是如何通過「識神」的作用來增加知識;但就內丹修煉 來講,必須靠「先天之神」的觀照。這種「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來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觀照,是一個減損識神的過程,老子《道德經》稱「為道日 損」,就是排除識神的干擾,從而進入無為的直覺狀態。這樣,元神觀照,而「後天之氣」轉換為「先天之氣」,於是元精培補,生命煥發出恆久的青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