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 台南 臨水夫人媽廟 ~

~    「台南臨水夫人媽廟」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相傳福州人渡海來台時,在臺灣府東安坊山仔尾小丘上建立一座小廟宇,以臨水夫人為主神,稱為「臨水夫人廟」。清咸豐二年(1852),地方仕紳出資修建,並加奉祀三奶夫人中的二媽林紗娘、三媽李三娘。建廟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清光緒十二年曾重修廟宇,1935年由地方有志人士發起重建。台灣光復後,於民國三十七年、五十一年各整修一次,並改稱為「臨水夫人媽廟」。其後又因年久失修,於民國七十二年農曆正月十四日,奠基動土整建,並於民國七十八年元月二十四日登龕晉座,完成重建工作。
 「臨水夫人媽廟」主要祭祀陳靖姑與隨伺的三十六婆祖(三十六宮夫人),祈請保佑初生嬰兒免於痴、傻、哭、鬧、病、弱、驚等症狀,此廟也是台南市民做十六歲儀典的主要廟宇。
~      其創建年代的考證則有兩種說法,依廟中簡介本廟創建於清乾隆年間(約1736 年),而林衡道在考證後則認為本廟是建於康熙五十七年。 寺廟初建時為一草庵,主祀註生娘娘,直到咸豐二年才改建為廟宇,並以臨水夫人陳靖姑為首的三奶夫人,取代原先的註生娘娘,同時加祀二奶林紗娘、三奶李三 娘,將三奶派的開祖三奶夫人供奉在一起。其後於光緒十二年(1935 年),及民國元年(1911年)、二十四年(1935 年)、三十七年(1948 年)、五十七年(1968 年)共經五次重修,除供奉三奶夫人,並配祀註生娘娘及三十六婆姐。60到了民國七十二年(1983 年),再次籌備就地重建,歷時五年至民國七十七年(1988 年)底竣工落成,民國七十八年(1989 年)一月請神入廟,廟中央主祀三奶夫人、左右祀護神花公、花婆及註生娘娘,側殿陪祀神則有三十六宮婆姐、丹霞大聖(大聖爺)、土地公。關於臨水夫人媽廟的 創建沿革與現況,我們根據廟中大廳的碑文可更了解該信仰的發展過程及其現況:
        台南臨水夫人媽廟創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年),由於國人陸續遷移台灣,福建、福州人移居台灣府城(即今台南),位於東安坊山仔尾,即延平郡王祠後 面小丘陵上,建立一座以臨水夫人(陳靖姑)為主神的廟宇,稱呼臨水夫人廟。清咸豐二年(公元一八五二年),再由地方仕紳修建,並加奉三奶夫人的二媽林紗 娘、三媽李三娘,將道教三奶派開祖三奶夫人供奉在一堂,迄今有兩百五十餘年。迨光緒十二年(丙戌年) 重修廟宇,民國二十四年再由地方有志(即當時保正)五人:蘇燦釤、詹得樑、洪西岐、吳森玉、趙澄源,發起樂捐重建。台灣光復後分別於民國三十七年、五十七 年又各整修一次。本廟設管理人制,掌理廟務,並改稱為臨水夫人媽廟,每年召開信徒大會,祭典日期農曆正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本廟累次整修,距 今至少二十多年,因歷久失修,加上風雨日曬,建築物腐朽,影響廟宇形象,咸認再新建,遂經信徒大會決議擴大重修新廟,並成立建設小組。公推傅耀宗、蔡金 興、戴長、傅耀坤、戴天助為籌備委員。民國七十二年,農曆一月十四日破土動工,整建工程達五年之久。於民國七十八年一月二十四日(歲次戊辰年農曆十二月二 十七日)舉行入廟安座典禮,完成新廟宇供善男信女奉拜。本廟供奉三奶夫人,左右護神花公、花媽、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大聖爺(丹霞大聖)、三十六宮婆姐, 各神各有職司,是一座台灣最古老、又最具規模的救產扶嬰、治病、驅邪的婦女廟,香火鼎盛造福鄉里。

~    台南市政府所立的「臨水夫人廟」簡介 ~

~      當年舊時「臨水夫人媽廟」珍貴照片    ~

~      當時「臨水夫人媽廟」內殿及婦女跪求「臨水夫人媽」保佑的情景    ~

~      「臨水夫人媽廟」大殿 ~

~     「夫人媽轎」為年滿十六歲的青少年做「成年禮」時須從轎下爬過,除了感激「夫人媽」從小至今的照顧之外,從轎下爬出也代表自己巳經長大成人,不再依靠「夫人媽」的照顧,巳經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

~       「臨水夫人媽廟」正殿神龕    ~

~       正殿主祀之 「臨水夫人」金身 ~

~      正殿神龕左側供奉 「註生娘娘」 ~

~       正殿右側供奉 「花公」與「花婆」 ~

~     「 花公」、「花媽」,又稱為「樹公」或「花媽」。相傳在閻王的後花園中有每個人的本命花或樹,其中男人是一棵樹,女人是一株花,這一株花要開幾朵花,花的顏 色是白是紅,白花生男紅花生女,全由註生娘娘決定,但花長的好不好,得看花公、花婆是否盡心盡力的施肥、澆水、除蟲害了,……孕婦想要生下正常的嬰兒或小 孩出生後能否健全的發育成長,則要請花公、花婆多多幫忙。因此臨水夫人廟中亦陪祀花公、花婆。


~        正殿的左側偏殿供奉 「大聖爺」及「三+六婆姐神」之第一宮至第十八宮「婆姐」   ~
        「三十六婆姐」的來由傳說則是:閩皇王延彬,寵幸皇后「陳金鳳」,有一蛇精,將王后陳金鳳攝回洞中,蛇精變成金鳳模樣,佔據長春宮,朝夕與閩王淫樂,州六 宮娥打入冷宮,全部變成它白蛇腹中之食物。後為靖姑將白蛇精斬為三段,頭段鎖在白龍江之龍潭壑中,中段鎖在開元封鐵佛殿古井中,尾段鎖鎮在七穿井中,繼又 動用法術,並唸動真言咒語、布閭山正法,復活王后與州六宮娥,所剩餘白骨,俱煉骨成人,因而閩王感念靖姑之功,乃封靖姑為臨水夫人,並將救活起來之州六宮 娥盡賜與靖姑為徒,這就是三十六婆姐的由來。
        在 台灣註生娘娘臨水夫人陳靖姑被當做婦女難產之神,手下有不少配祀娘娘稱為「婆姐」,「婆姐」經台語轉音為「婆鳥」又稱「鳥母」為協助臨水夫人陳靖姑照顧小 孩順利長大成人之神,長到十六歲轉成為大人時要從「鳥母宮」鑽出,以表示無須再勞「婆姐」操心之意,福州祖廟在主神兩側配祀有三十六婆姐,一般分靈廟只有 十二位婆姐的配祀,而台南臨水夫人媽廟在正殿兩側仍配祀有三十六婆姐,以示開基廟之崇榮。


~      左偏殿供奉之  「大聖爺公」,大聖爺跟照顧小孩有什麼關聯呢?原來大聖爺專治小孩「著猴 」,或治小孩太頑皮,因為畢竟臨水夫人與三十六婆姐都是女性,總是比較心軟,所這時就由大聖爺出馬啦。


~     「三十六宮婆姐神」之排列由右至左 ~
    臨水第一宮  福州府古田縣  浣仔婆奶「陳大娘」婆神
 臨水第二宮  延平府順昌縣  揭仔婆奶「黃鸞娘」婆神
 臨水第三宮  福寧府寧德縣  邀仔婆奶「方四娘」婆神

    臨水第四宮  興化府蒲田縣  牽仔婆奶「柳禪娘」婆神
 臨水第五宮  建寧府歐寧縣  抱仔婆奶「陸九娘」婆神
 臨水第六宮  福州府長樂縣  衛仔婆奶「宋愛娘」婆神

    臨水第七宮  泉州府晉江縣  襁仔婆奶「林珠娘」婆神
 臨水第八宮  漳州府彰莆縣  戲仔婆奶「楊枝娘」婆神
 臨水第九宮  汀州府連城縣  撫仔婆奶「李瑞娘」婆神

    臨水第    十宮  邵武府泰寧縣  養仔婆奶「董仙娘」婆神
 臨水第十一宮  福州府福清縣  護仔婆奶「何鶯娘」婆神
 臨水第十二宮  奢岩州漳平縣  洗仔婆奶「彭英娘」婆神

    臨水第十三宮  建寧府寧陽縣  搖仔婆奶「羅玉娘」婆神
 臨水第十四宮  泉州府南安縣  攬仔婆奶「吳月娘」婆神
 臨水第十五宮  福州府羅源縣  牽仔婆奶「鄭桂娘」婆神


    臨水第十六宮  福寧府福鼎縣  哨仔婆奶「張春娘」婆神
 臨水第十七宮  建寧府浦城縣  教仔婆奶「王七娘」婆神
 臨水第十八宮  福州府候官縣  捫仔婆奶「倪鳳娘」婆神


~    正殿右側偏殿供奉 「福德正神」、「顧花童子」及第十九宮至第三十六宮之「婆姐神」 ~

~    供奉 「福德正神」及「顧花童子」神龕 ~

~       「福德正神」與「顧花童子」 ~

    臨水第十九宮  汀州府長汀縣  揹仔婆奶「包雲娘」婆神
 臨水第二十宮  福州府閩候縣  註仔婆奶「孫大娘」婆神
 臨水第廿一宮  福寧府寧德縣  揭仔婆奶「趙娥娘」婆神

    臨水第廿二宮  興化府仙遊縣  攜仔婆奶「週五娘」婆神
 臨水第廿三宮  福州府連江縣  保仔婆奶「程二娘」婆神
 臨水第廿四宮  福州府閩春縣  托仔婆奶「葉柳娘」婆神

    臨水第廿五  宮永春州竹北縣  扶仔婆奶「錢春娘」婆神
 臨水第廿六  宮福州府永福縣  擺仔婆奶「劉燕娘」婆神
 臨水第廿七  宮泉州府惠安縣  喂仔婆奶「聶六娘」婆神

    臨水第廿八宮  邵武府光澤縣  帶仔婆奶「劉嬌娘」婆神
 臨水第廿九宮  福州府候官縣  吻仔婆奶「翁金娘」婆神
 臨水第三十宮  建寧府政和縣  送仔婆奶「潘翠娘」婆神

    臨水第卅一宮  福寧府福安縣  哺仔婆奶「凌艶娘」婆神
 臨水第卅二宮  泉州府同安縣  摟仔婆奶「鄧三娘」婆神
 臨水第卅三宮  福州府閩清縣  育仔婆奶「朱巧娘」婆神

    臨水第卅四宮  延平府南平縣  守仔婆奶「金秀娘」婆神
 臨水第卅五宮  泉州府安溪縣  顧仔婆奶「樹梅娘」婆神
 臨水第卅六宮  福寧府霞蒲縣  看仔婆奶「胡大娘」婆神
~      一般民俗陣頭中的「十二婆姐」是以第一宮至第十二宮之十二位「婆姐」所組成 ~
        「 十二位婆姐 」有多種版本,一般廟的十二位婆姐名稱為:註生婆姐陳四娘、註胎婆姐葛四娘、監生婆姐阮三娘、抱生婆姐曾生娘、守胎婆姐林九娘、轉生婆姐李大娘、護產婆姐許大娘、註男女婆姐劉七娘、送子婆姐馬五娘、安胎婆姐林一娘、養生婆姐高四娘、抱子婆姐卓五娘等。
         而台灣流行的十二宮分別是總管陳大娘、二宮黃鸞娘、三宮方四娘、四宮柳蟬娘、五宮陸九娘、六宮宋愛娘、七宮林珠娘、八宮李枝娘、九宮楊瑞娘、十宮董仙娘、 十一宮何鶯娘以及十二宮彭英娘,「十二位婆姐陣 」係根據此演化而來外加「婆孫」、「婆祖」及司鑼鼓的樂師:十四位成員都是由男生反串扮演,以前視女性為不潔,不能加入迎神賽會陣頭,很多陣頭到目前為止 仍由男性來扮演即此之故也。十四位成員都是由五、六十歲的老阿伯扮演。
       十二位婆姐各個右手持驅邪虎牌,左手撐傘,穿戴著婆姐面具,古巫詞有云:「不戴面具是凡人,戴了面具是神靈」,身著淺藍滾金邊鳳仙裝(每團有自己的顏色,但都以深色系或花色為主以符合婆姐的年齡),沿街遊行,其表演陣勢可分為「一路縱隊」、「二路縱隊」、「八卦陣」、「卍字陣」、「大圈團圓」、「青龍纏柱陣」……等,隊伍是由身穿深藍白邊上衣白色長裙的陳大娘領陣前進,並隨著鑼鼓節奏誇張的左右搖擺身軀忽上忽下變化。而「婆姐囝」則來回穿梭陣間,尋找他的母親(聽說為三宮方四娘改嫁前所生的孩子),扮演逗趣串場的腳色;而「婆祖」則身穿黑色鑲花邊上衣藍色長裙套裝,手執枴杖、肩扛洋傘吊包袱,痀瘻著身軀隨陣追趕、照顧調皮的婆姐囝,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氛圍,是臺灣的神明中主司人間「生育」的「註生娘娘」與「臨水夫人」廟衍生出來的藝陣。

~     廟後方的「送子觀音」石像 ~

~     廟後另一座「石來運轉」的石磨,轉動石磨代表可以轉來好運喔!

    台南 臨水夫人媽廟
地址:南市建業街16號

電話:(06)213-6268
交通:
  1. >台南火車站 - 北門路 - 東門圓環 - 接府前路 - 左轉建業街即可到達
  2. 中山高下(永康)交流道 - 中正北路 - 中正南路 - 公園路 - 湯德章公園 - 接開山路 - 右轉建業街即可到達
  3. 中山高下(仁德)交流道 - 中山路(往台南市區) - 東門路 - 東門圓環 - 接府前路 - 左轉建業街即可到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