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六瑞之—:玉璜(圖)


玉璜 玉璜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禮樂,規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 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六器」即「六 瑞」.實際上,無論從文獻記載上,還是從考古發掘品來看,「六瑞」的形狀和用途都是相當繁雜的.下面介紹「六瑞」之一的玉璜:
  玉璜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多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漢代,通常作為朝聘、祭祀和喪禮時用.「六器」中,玄璜禮祭北方.北方聲秋,主冬閉藏.古人禮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
  玉璜的形制《周禮》中稱「半璧為璜」,但資料表明,各個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的特徵外,其形制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璧形.在考古 發掘中所出土的玉璜常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的內端常有飾孔飾雕,多發現於墓主人的頸下或胸腹部,可能用於佩帶,並往往是組玉珮飾中的佩件,故有「佩 璜」之稱.
  玉璜的用途,有一種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鐮,取火用的,古人出於對火的崇拜,立為禮器.傳統的說法:原始漁獵時代,古人喜愛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 摹仿魚.考古學家發現同時期出土的彩陶上,繪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魚紋.玉和彩陶同時發育,二者相互參鑑,非常可能.這一說法,後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釣魚」 的故事中.當年姜太公於渭水河畔垂釣,一天,釣了一條赤鯉,剖開魚腹發現有一個玉璜,上面刻著9個篆字:「姬受命呂佐之報於齊.」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 請姜呂佐輔,功成後,封齊地報答太公.太公見此璜,心裡有底了,於是,整天舉個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王到來.
  璜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這時期的玉璜體積小,厚度大,質地較差.新石 器中期長江流域良諸文化開始普遍製造和使用玉璜,這一對期玉璜被人們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品,形狀多不規則,變化較多,出現了鏤空玉璜,有多層次的淺浮雕獸 面紋玉璜,獸面周圍飾有精細的複雜陰線.從馬家濱文化經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玉璜的器型經歷了條形璜→橋形璜→半璧形璜的演變過程.在馬家濱和崧澤文化時 期,璜大多單獨穿繩引線勒繫於頸部作為珮飾.良渚時期考古蹟象顯示,璜的組佩方式和佩掛形式都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改變,跟管、珠等組佩件玉器共同穿系連綴成 組玉珮的現象已相當普遍,而且在一座墓葬已經出現多璜共出的現象.這可能是後世多璜組玉珮的萌芽.
  商代起玉璜成為人們流行的佩帶物,原來一般的玉璜無法顯示出佩帶者美化自己的意願,又不能區別佩帶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飾紋和 式樣上出現多樣化,以滿足各層次愛玉者需要,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藝人所創新品種.西周時期,玉璜逐漸形成具有禮器和珮飾的兩 種作用.這一時期,玉組佩大為盛行,玉璜作為組佩中的主件,其紋飾花樣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龍紋玉璜和人龍合體紋玉璜.
  春秋戰國兩漢時期,禮崩樂壞,玉璜等禮器也漸成珮飾和隨葬品.這時期,佩玉盛行,玉璜依舊作為成組佩玉的組成部分大量出現,其形式和紋飾極為豐富,並出現了許多異形璜,如戰國時期出現了鏤雕雙聯玉璜,漢代出現了鏤雕出廓玉璜)等.
  漢以後,玉璜作衰退勢.南北朝時,官服需懸掛玉,玉璜重新出現,此時玉璜已演變為梳背形或菱形,目前所見南朝和北齊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狀,兩端靠外周處鑽孔,有的在內外周緣還包鑲金邊,與早先稍微有異.這一時期佩玉在社會中流行的範圍很小,因而玉璜的數量極少.
  唐代貴族婦女喜佩戴成組佩玉,佩玉的主體是云頭狀玉璜.同南北朝時相同,玉璜在當時頗為罕見.宋至明清偽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於供玩賞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佩帶的已逐漸變成玉鎖、玉牌等新的器型.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