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念親說玉:六瑞之玉璧

吳念親(微博):著名玉器鑑定專家、央視《鑑寶》欄目玉器專家、河南衛視《華豫之門》欄目鑑寶專家、江蘇省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副主任
  
用玉祭天,古而有之,在西周初年,周公作禮樂,規定了祭祀制度,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 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中所提到的「璧、琮、圭、璋、琥、璜」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六器」即「六 瑞」.下面介紹「六瑞」之一的玉璧.
  
新石器時代晚期各種文化大多出現了玉璧,而又以環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璧(圖1)最為代表,一般認為玉材採用的是當地所產的透閃石質玉材,多數不 純,含有較多的青灰色、紅黃色雜質,土浸後常呈白霧狀.早期的玉璧大多顯粗糙,邊緣不夠規整,璧體厚薄不均勻,表面留有明顯的切割痕跡.到了中期,器型仍 比較簡單,素面無紋,但璧身圓整光滑、製作精細.這時期的玉璧尺寸較大,一般直徑在1尺左右,強烈地表現出顯貴階層最大限度佔有玉料的願望,而與這種願望 相對應的主要是一種財富的觀念.玉璧自早到晚的嬗變體現出追求圓大和精緻並重的趨勢,顯示出璧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過程.
  
商周時期玉璧成為貴族階級專用的禮器.祭天所用的玉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在禮器中的玉璧應該是圓形玉 璧,玉料採用的應該是青玉,象徵著巨大的天體.商代玉璧多素面無紋;周代大璧無紋,小璧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紋飾題材主要為龍、鳳、鳥紋(圖2).刻法常 用寬細陰線加隱起陽紋相結合的手法,寬陰線斜挖而成,線條自然流暢,動物造型柔美,極具特色.
  
春秋之後,由於禮制衰落,玉璧開始大量被用來作珮飾玉和喪葬用玉.這一時期玉璧(圖3)的用途相當廣泛,形式多樣,難以一概而論.從總體看春秋 與戰國雖同屬一種風格,但在具體的表現上,仍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特點.戰國時期,玉璧質地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異,一般佩戴的系璧尺 寸較小,直徑在10釐米以內,殮葬用璧和作為禮器的璧稍大,直徑在15至25釐米之間.戰國玉璧無論大小,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釐米以下,琢工規整,打磨 光亮.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此為戰國玉璧的典型特徵.在造型上此時開始出現出廓玉璧,即在內孔或外緣上鏤雕出生動的動物形象.戰國玉璧 的裝飾紋飾豐富繁雜,前期流行蟠螭紋、蟠虺紋、勾云紋等,後期谷紋(圖4)、蒲紋和龍鳳紋、獸紋等佔據了主導地位,還出現了兩組到三組不同紋飾帶狀佈局的 組合紋飾.雕刻技法普遍運用粗細陰線相結合,粗陰線碾壓成隱起效果,視之同淺浮雕一樣;細陰線能刻成像毛髮一樣細勁而流暢的線條,後人稱之為「髮絲雕」, 被譽為戰國玉雕的絕技.
  
漢代時,玉璧在整體風格上沿襲了戰國的風尚而略有變化.玉質仍以白玉、青玉為主,但璧的形體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廣州南越王漢墓出土 了一件玉璧,直徑達54釐米,堪稱中國之最.造型上,鏤空玉璧和出廓玉璧在漢代大為流行.璧上紋飾仍以谷紋、蒲紋、龍鳳紋為主,但和戰國相比發生了兩點變 化,一是谷紋、蒲紋的顆粒大而稀疏,二是組合紋飾更為流行,兩組或三組紋帶裝飾的玉璧(圖5)相當普遍.飾以吉祥內容的文字,也是漢代玉璧的特色之一.但 從總的水平看,漢代玉璧不及戰國的精細.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塊獸首銜玉璧(圖6),這件器物由一塊玉璧和雙目圓睜的獸首組 成,通高18.2釐米、橫長13.8釐米,可上下轉動,是中原常見的鋪首形狀,是門上的裝飾物,但不同的是它在造型上打破了中原器物的對稱格局,表現出標 新立異的風格,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
  
明代玉璧實物看,數量比前三代均多,玉質多選用青玉、白玉製作,加工不精.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面玉璧淺浮雕螭虎紋,一面雕仿戰國時代的谷 紋、云紋或是臥蠶紋(圖7);二是根據古文獻記載中的玉璧式樣加以仿製,璧的兩面均飾有仿戰國、漢代的谷紋、云紋或臥蠶紋,然後在璧體的邊沿外增加其他裝 飾.明代開始出現八卦紋飾的玉璧.
  
清代玉璧質料極佳,以白玉、青玉為主,主要是用於玩賞,其中除帝王所用的禮器和玩賞品以外,在民間也流行系璧和仿古璧.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