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貔、熊、犼、羆

 
台灣話有句譬喻輕狂青少年聚集一處,稱呼為全是「貔、熊、犼、羆」;意思是一群不良份子混雜一起,專作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然而「貔、熊、犼、羆」也是民俗靈獸呢!                
傳說中「貔、熊、犼、羆」這四種靈獸因各有固執而被稱「性惡」,但卻也被神佛巧妙駕馭善用其專長。
 「貔」,古名天祿(會咬錢幣,類似麒麟),俗稱咬財貔;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是龍頭、馬身、麟腳,長翅會飛。文獻記載,隸屬雷部,為豁落靈官座騎也負責的巡察作戰工作。
 「熊」,中國「五帝」之首的黃帝,據說他的元神即是一頭巨大威武的黑熊精,他很尊重熊這種野生動物,熊是代表著力量,並將國號命名為 [ 有熊 ] 氏。
 「犼」,古名蹬龍(會跳吼叫,形似西洋獅),俗稱為朝天犼;傳說是獅子之父,喜對天咆哮,有守望習慣。文獻記載,像文殊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犼」。
 「羆」,古名諦聽(會俯聽四方,形似豹牛犬),俗稱四善聽;傳說中是一隻耳朵向上一隻耳朵向下的神犬,身青色長有獨角,能辨識無形音。文獻記載,為地藏王菩薩座騎,是在地府中的最佳神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