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 道家長生術 ~



                                                   道家長生術


  道家思想,以老子之清靜、道德經本,風靡於世,尤其道德五千言,更是親炙於世界各大洲,不同人種,不同文化,尚能融入道德、清靜無為之道家思想,體系之中,可見老子思想之博大精深,並且兼容同化,可以使世人同沐於春風之和熙之間。

  今日道家另一精深法要:長生之術,藉人間鸞門道場之砂盤木筆,輯要成書;雖然未 必世間眾生一體適用,但是其奧妙處在於藉天地時序、地理環境之變化,使人置於其間,可以截長補短,而得領受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長凡身人壽之運用。道家仙 方,雖然未必如道德五千言之發人深省,窺察天地奧妙,然則可以直入天地人同參之領域,未來之間,蔚然成風,亦不可知。

  是以,貴堂膺命著書,正是賡續道家精妙法要努力之推手,大命頒佈,是有其數;雖然天人有所共願,書之珠璣,仍然有待用心研悟;若以風花雜詠而視,華而不實,縱得其妙,如入寶山,不識其珍,空手而回。

  際值著書之初,本為佛道同源,欣聞寶書降世,特來略誌數語,以為眾生共勉,並為之序。

第一章 前言

  深受三家之允賜,鴻文為序。道家之長生術,雖在序言中,眾生應可略知一二,荷蒙 老母慈悲,懿命著書:「道家長生術」,廣泛而變化奧妙,可以藉天時之力,可以藉地氣之量,更可以運用本身血脈配合時序之運轉,去蕪存菁,可以提煉激發人身之潛能。

  簡而言之,以人身之力量吸納天地可以擷取之精華,轉化長生之動力。道家長生術,當然無法一言以蔽之,更非一書可以述盡,然則提其梗要,加以闡述,慧者自然可以觸類旁通,下智者亦可依循而得其益。

  書要開著,勉諸賢生護持發心,可以上通天心,旁植善緣,下結未來長生之機;願以此數言,一者勉諸賢生善緣,再者是為書之前言。


第二章 道家之要

  道家長生,是以養生為基礎;養生之道,諸如:飲食起居,以迄天候、地理、環境,俱皆息息相關。

  古來練氣之士,必定選擇地理環境,可以在天候變化之際,趨吉避凶;譬如:在天候 剛烈之際,可以藉地氣加以調和;譬如:在天候陰森之際,可以藉地上物型加以調整;是以故,人處其間,得天地之力,可以助長本身生命之綿源動力。天序之變 化,四時有所不同,每季之中,又有細分,雖然是陰陽剛柔之互動,但有強弱平和之分,十二時辰之動力與人身之生剋又是牽連緊密;因而省察自身之本命位「亦即 五行所屬」,加以利用時辰對經脈血氣之牽引,再加上天候之助力,則發揮自身生命潛能,自然是倍數成長;反之,不明此理,受時辰動力所傷,加上不明天候動力 之所屬,身處其中,自然受其戕害,無以自知,正如天際之五種外線對人身有益有害,端在如何利用而已。

  道家修練長生之術,早已洞悉如此變化,因而首要即是在理解天際中,對於人身益損 之牽引及利用地上之含蘊地氣以及建物「包含自然與人工所形成」,可以在天地之間使人趨吉避凶,進而加以運用天地浩瀚之能量,助長本身之生命力。六十甲子之 年運數,加上四時天候之變化,以迄十二時辰之運行,構成宇宙之動力。在此間充滿生剋調和助力,以及潛能如何在此得益避損,即是首要養生之認知。


第三章 修法之先

  天地有陰陽,人凜陰陽之氣而生,因而人身屬陰陽之性,氣血屬陰陽之分;大寰之下,五行生剋,是在互動互生。

  人之落地,陰陽既分,四柱定位,因而五行各有所屬。換言之,人之既生,其陰陽屬性、五行定位,早已分明,可以在陰陽生長交替、五行生剋之中,從其互動得其助益,當然亦有從中受其剋害,所以修此長生之術,陰陽五行之本身屬性不可不知。

  六 十甲子,天干地支,加以細分,過於繁瑣,若以十二生肖、十二月令、十二時辰,加以區分,大致已可明白本身屬性。譬如:在一、二月出生者屬「金」,三、四月 者屬「木」,五、六月者屬「水」,七、八月者屬[火],九、十月者屬[土],十一月、十二月者再屬[金],為何年初年尾悉皆屬[金]?此有交替五行生剋之 中,屬性之緩衝。[金]、[木]、[火]者屬陽性;[水]、[土]者屬陰性。陽剛落地,則屬陽性。

  天候之四時,後天之變化,對於自身影響,並非絕對關鍵,必需加上時辰及自身血氣之運行,始有[生、剋、助益、戕害]之力量。古來道家修士、習武之人,深知自身血氣之運行。

◎子時大都益(腦)。
◎丑時大都益(心)。
◎寅時大都益(脾)。
◎卯時大都益(肺)。
◎辰時大都益(肝)。
◎巳時大都益(腎)。
◎午時血氣交替,大都不宜「唯有受陰損者,宜此時行氣」。
◎未時大都益「下丹」。
◎申時則宜斂氣,湧泉交替。
◎酉時則益「中丹」。
◎戍時有交接承續,則宜聚其悒積。上子可以吐納清除。

  人在時辰運行之中,血氣順此經脈而行,益者受其助力;反之,雖然未必受害,但若外力侵襲,必定成傷,既受傷,則長生之術必定多受阻障。因而修習此一長生術,陰陽五行、氣血運行與時辰之關礙,則是基礎必知之理論。

註:上子時即為「亥」,此時為大都修者偏好之時辰,因為此時屬陰至柔,卻又陰陽交替之度橋,所謂「否極泰來」。因而不論練氣、養生、修丹者,大都擇此時而行,更因此時為通常人之作息習慣,因而大都適用。

  唯有陰損至極(亦即已受陰靈所擾)以及陽傷已重,尚未能夠控制氣行者,(一旦控制氣行、此時行氣助益療癒,陽傷助力最大)。

註:坊間一、二月屬木,為何此書為金?
又示:此中算法,有以金為陽剛之首,承續年尾之交替,無妨知其屬陽陰之分即可。



第四章 落地時分

  語云:「未先註生,先註死」,人之運數,乃在投靈之時,緣機、運數已有梗概,以此架構人生因緣;是以故,人之落地,後天命盤,四柱確立,是為「命格」。

  但是此一凡軀卻需上推至投靈之時刻,亦即在產後上推八個月,此一投靈時刻確立人生之屬性。天候有四時八節,晝夜有十二時辰,此中落地之人身有其陰陽之分,修法當然必需確立陰陽屬性,取其互補而後得益。

  四時是為春夏秋冬,八節是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及春至、夏至、秋至、冬至,然則其中春分、秋分,尚有陽中帶陰、陰中帶陽。十二時辰分為晝陽夜陰。如此確立此一凡身是為陰陽屬性。

  若是陽剛時分落地,則其修法不宜陽剛,必需陰陽互補,始有受益。

  然則陰中帶陽與陽中帶陰,則其修法當然取其主配其輔。譬如:陽中帶陰,陽是為其主,即以陰者為宜。

  天時雖然大致確立其陰陽屬性,但是有其特殊,譬如:雨季、風季,其中動靜引動天地能量之變化,必需考量【此在祕本中有明註】。十二時辰亦有前時與後時之分,一個時辰分為前後時,前時屬陰,後時屬陽,細分之中,亦有主輔互帶,因此修法仍然必需謹慎。

  人之落地,形成後天命格,先天投靈之時將是註成此一凡身之衰健,甚或影響整身氣脈之旺盛或者衰頹,必需針此而行,庶免未受其益,反受其害。


第五章 氣

  氣之於人可以展現生命力,語云:﹁三寸氣斷﹂,意謂人之已死。人生於天地間,仰賴氣之生息,可以使之動力無窮,因此,長生之術於氣之關鍵甚重。

  氣在人體可以助血行,可以通經脈,可以是人身健康之動力。今日不止中醫肯定氣之重要,甚至重視科學理論之西醫,亦逐漸體認氣對人身之重要;韓醫甚且藉助儀器將附著或者放射之氣拍攝其型態,以資證明氣在人身,並且藉此進行氣療。

  在道家修長生之術,早已將氣行之駕馭,視為基礎功夫,必需使氣行在人身之內,由散亂竄行而至駕馭,可以御行,進而藉精純之一氣而穿經走脈,統行血氣,使各部器官健壯,自然可以減少病菌之侵擾,達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如何使氣在體內可以控制?許多修行者,大都以吐納聚氣,唯修長生則不止於此;換言之,吐納僅是蓄養氣在體內之充沛而已,修長生則需先將自身體質之陰陽屬性,再則時辰配合天候而修(此在秘本有所記錄)。如此不但養氣,進而御氣,才足以長生有術。

  在氣之於人不可不加以重視之際,修者必需體認,氣虛不足則必需先由養氣著手,遽爾進入秘本而修長生,適得其反;因為氣虛者自身不但無法控制聚氣,強行入丹,反成空轉,徒耗自身真元,未得其益。

  因此氣之修行,尚宜由初行之練氣入門,不論是氣虛與否?先行奠定氣沛之基礎,是修長生重要之一步。


第六章 五行及時辰之運用

  本章主旨是在闡述五行及時辰對修長生之互補,以及順勢相生;所謂:「互補」,五行本有陰陽之屬性,時辰亦然,而人身更有陰陽之屬性(並非單純男女陰陽之分判),因而在此環環相扣之關連,必須加以釐清,始能加以運用。

  先說「五行」,「金」屬陽而剛,「火」屬陽而烈,「水」屬陰而柔,「土」屬陰而 冷,「木」屬陰而有中性之交替(因而屬木者,五行時辰之運用較少禁忌)。時辰則依晝夜之分而成陰陽之屬性,人身除有先天之凜性陰陽(亦即男女之分),而在 五行分判上,即是後天所成,因而可以有屬陽帶陰或者屬陰帶陽,然則修持長生,在互補之間即是先天凜性不足,以後天時辰加以補足,譬如:乾道大體是為陽剛之 屬性,則其修行當然取陰盛之時(除非後天不足,再取其順勢相生之時辰),在五行中,人身屬性是火,即已陽烈,當然不可以其對立之水而行,只有取中性,可以 漸修漸補。

  再者說至「順勢相生」,人身之屬性,可以陰中帶陽,可以陽中帶陰,但是純陽純陰 者亦有之,既然俱備純陽純陰之身,如何分判?可以由落地四柱之時,分判其先天所屬、後天所成,當然必需加以順勢而成,不但加強鞏固純陽純陰之身,得「長生 之術」更是事半功倍。但是必需明悟人身在生命過程中,會遭遇許多傷害、病痛,在此身遭創傷之際,其陰陽之特質已無作用,因而修長生之法,必需在復元之術 (此是祕本之法),是有先固元,再進而求生之漸進,在此運用,雖然屬於修法之過程,但卻可以較少忌諱(是在人身可以承受範圍之內,即可行之,但是若非創傷 者,修此則無益)。

  綜合上述之互補及順勢,可以印證道家之陰陽立論基礎所在,欲修者當然必需由解析陰陽學入門。


第七章 三寶

  人身有「三寶」,亦即精、氣、神。長生之道,既在養此身之壽命,則三寶是為重要之動力,殆無疑義。

  三寶在人身形成,展現強韌生命之現象,不論身強體健或者體弱多病,此三寶之互動,絕對是一大關鍵;因而如何善用精、氣、神,達到健身而長生,即是修行此一法門之要件:

一、守精:昔日道家之 士,養身要素云及:人之敦倫,必與天時之行運有所契合,以此避免無形之傷害,受其戕害而有所不知,是為守精要素,諸如:儒家有非禮勿視,不履邪淫,俱是避 免心起邪淫,精受蠱動,乃致不能守精。然則天地既分陰陽,陰陽又是相生,人屬其性,必需依此始能生生不息,此間分寸即在如何能守,男屬陽、女屬陰,陰陽悉 皆有精,因而守此一精,非指於乾道而已,必需男守正色、女守貞節,始能得此守精之要。

  在節季天候之分,古有明訓,諸如:白日宣淫,不近灶廚,悉皆有其涵薀之理,唯有多驅邪淫之思,守德節之理,才能深入守精之妙(其法尚有秘本之坐工用法,理論需先明之,其法始克奏效)。

二:順氣:氣屬動態, 凡人常以氣無所見、觸之不著、視之不見,實則氣不   但有其實體,藉諸今日科學儀器尚可使之顯現。古人常云:「三寸氣斷」,氣在人身,是生命顯像,然則氣息綿長,若有似無,卻是道家至高妙法,道家有龜息 之法,是善用此氣,使之聚集不散,耗費些許而凝聚其動力,使生命無虞。

  人身最忌氣散,其中諸如:亂竄、岔逆等,使氣在人身不能順經過脈維持人身動力,當然百病叢生。因而道家修行,首在練氣,關鍵即在氣可使身得無礙,如此一切修行,自然事半功倍,如今許多修行法要,悉皆出於此理,因而使氣順有其絕大因素存在。

  人生過程中,使氣波動之事多如過江之鯽,因而必需謹慎,有以事怒而動氣、有以不順而動氣、有以不忿不釋而動氣;換言之,人之情緒,亦動心思起伏,心若浮動,氣必波折;在人生過程中,動輒氣怒,波折起伏,則必干擾順氣之要,如此努力修行亦屬枉然。

三:斂神:人身之神, 是在展現我人之智慧,有者動輒多愁善感,心思逭縈不去,以致形神枯槁,神受其擾,智慧困頓,如此無所勘悟、精進。儒家有云:「君子必自重而威」,視在使人 成穩,神情肅穆,可以收斂荒馳雜念,因此修行者必需記此斂神之理。三寶是三,卻牽一髮而動全身,精氣神在人身息息相關,有可以相互彌補作用,亦可以相互毀 喪作用,是以必需守一而三全,三不可疏一,才能善保此身。


第八章 養生

  欲修長生,豈有不先明白養生之理,因而養生之道是為「長生術」之基礎。

  佛道均有養生之道,除在修行之人必要之清淡飲食外,在強身健行之武術,內有修涵 之氣行,因此佛家之素食是在「慈悲護生」之大原則中,有養生之意涵。而道家由來本重練氣之道,練氣與飲食本就有所關連,諸如:「蔥」本行氣,但其性辛,易 竄行氣,因而在素食中有所避忌,辛辣之味亦然;由此可見,人身雖然必需仰賴飲食攝取營養,然則利弊之間猶然需要取捨。

  人身在日常之間,舉凡食、衣、住、行,莫不與生命賡續攸關重大,既如是,與養生 之道亦如是,在飲食中如此,在住、行之中亦如此。居所有所不利(諸如:方位、地理以及風水中,陰陽之劃分,尚有起居臥房之方位與人身五行之衝剋相生)。在 行為中,雖與人身無直接關聯,然則因行為而受傷,則養生只是空談。

  道家在修長生之中,首重功課,所謂「功課」:一者練氣,練氣是藉天地精華,充實 自身之氣行,是道家練氣所最重要之課程;再者:每日既定公式之生活過程,以枯燥之生活方式,培養氣行之平順,在佛家亦如是,每日功課之進行,雖然千篇一 律,然則人身即可如操縱機械般,使其規律習慣,而可意起心隨,則「身心如一」,必可在日常中,減少許多不必要之侵損,養生有利。

  因此必然在得失之中有所平衡,欲求得生之養,其欲必失;換言之,必需付出人心所欲,方可得人身之求,因此在修行養身之道,有許多禁忌,將要專章闡述。


第九章 天賦與學習

  人有本能,一者是由凜承於先天自性,亦即潛在所具之能量;二者是由後天人事物之啟發,而學習所具之能力。

  不論先天所具或者後天所學,形成人之生命現象,可以劃分成:知識能力以及見聞智慧,俱皆可以左右人之生命過程;換言之,生命過程之順遂與此息息相關,既如是,修長生當然必需注意及此。

  人之生,潛在能量即已有強弱之分,譬如:夙世造深福慧,則此世當然順多逆少,既然傷害已小,則蓄積能量必多;但是凜承夙世之福慧當下已無可再予追加,唯有依賴於後天之造就,亦即是可以由後天之學習實踐,而至行持累積此一福慧,轉化潛在之能量,亦即所謂:消業增福。

  後天學習在生命過程,當然是非常重要,諸如:人之涵養知識,甚至日常間所必需面 對之瑣碎庶務,均有賴於自小之學習而成就學養之智慧;修行法要之基礎,正如人之年幼啟蒙學習,小至爬行、牙牙學語,大至上學課業及至科技新知等,均是法 要,亦是由基礎而修行及至法要之解悟,甚至勘透玄妙,無不在後天學習之中。「長生術」綜合生命現象,瞭解天地人之互動生剋,再以此凡身受納天地生氣,加以 融匯滋長此一生命之不足,因而在理解其基礎理論,而後可進入修行。


第十章 避忌之道

  天地萬物悉皆有生剋之處,舉凡陰陽相生,然則亦有衝剋,物質有化學作用,樹有光合作用;因而人有其互補,而相對之處亦有避忌之處。

  人與天地同參,本身即有無邊潛力,然則在其潛力尚無發揮之際,容易受天地中不善 能量所傷,殆無疑義!所以,避忌之道在養生之基礎中,是頗為重要。昔日道家練氣之士,首忌是在「氣傷」,所謂:「善泳者易薨於溺」,既然長生之術在於養此 身之不壞,必需注意的即是此身容易受傷之處。不論佛道之修行,在教門戒律中,雖然有約束心念浮燥之用意,然則藉諸戒律而善養此身,亦是用意良深之處。在修 行長生術中,理論雖然只在剖析修行之梗概,但是不知其義,如何可行?

  修者必需瞭解及此,始能深入奧妙而得其益,避忌之道,分有日常瑣碎繁事以及修行秘術之避諱。
諸如:修者精、氣、神之如何調整平順而納受?
諸如:飲食起居,如何順應天時而益此身?
諸如:天候變化,如何避忌受其衝擊?
諸如:修行之際,如何吸納天地有益能量而助益此身?
諸如:年序之中互有衝剋之際,如何避忌?
諸如:五行生剋與此身之互補,即衝剋之處,均需留意而收其益處。在修行本章中會有詳細述及,唯修者必需明悟唯一原則,即是不論養生、不論練氣,順者是昌,逆者即敗,修者當需在選擇修行之際,審視本身契合修行之順應。

註:「道家長生術」分成二大類,一者:是以氣而養生;二者:是以藥石而養身。不論練氣,不論藉助藥材與天地能量、時序、陰陽,均是息息相關,因而人身五行與天地大周天必需順應,不可橫逆。

~ 道家長生術 (二) ~



第十一章 禁忌之論

  凡人修法大多拘於天地之間,舉凡天序能量、地形氣勢,加上山川五行之力互動,錯綜複雜之引力;如若以目前生活型態而言,科技形成之波訊,建築高聳牽掣五行之互動,因而今人修法雖然比諸昔人便利,卻是禁忌加多。

  日常生活中之食衣住行:

食:不論佛道講究飲食之律,佛家有過午不食,道家有淡食養生,更有練氣之士,忌有竄亂滯塞行氣之食品。

衣:寒夏時序有分,雖然寒熱自知,然則寒暑之氣傷身於不自知,自然有礙修法。

住:今人居所不再如昔空曠無礙,大多比鄰擁塞,因而地氣所得,稀而不歛,加上五行互動,收益減輕,衝剋增多。

行:今時科技產物令人減少行之運動,反增行之傷害;因此日常中,食衣住行已多傷害,加上許多瑣細如食物之衝剋,食後之動態,均有傷及凡身之處。

  因此修長生者,際值目前生活型態,必需選擇可以避開有形傷害之繁雜處,最佳處所是以道場行之,或是擇覓靜室,如此方法是以己身避開世俗喧雜之必然傷害,而在靜室、道場可以嚴律己身之避忌。

  綜合上述而言,目前之人修法,雖然便利,禁忌不可不知,凡事必先明其弊病所在,始能順遂其機修法;尤其重要,不能先知其益、不知其害,貿然而行,必定未受其益,先受其害。


第十二章 修法之要

  「法」在行者而言,乃是成就之必要途徑。

  前行之人披荊斬棘掃除障礙,留下光明坦途,此一康莊大道所涵蓋許多血淚經驗,始有後進者順利之行程;「法要」雖有前人結晶可資參研、學習、警愓,然則亦因此使後學者輕忽大意,有利有弊;當然不可因噎廢食,必需謹慎從中擇利去弊,才有發揚光大前人心血所精闢而未及。

  不論佛道諸家法要,必要行者先知其理所在,始能行而無礙,此一知其所在,即是必 要明悟法理所涵蘊,不論是宗脈主旨,不論對行者之成就收益,更不論是整體宗脈之收益,必要行者知其法理所精微奧義所在。譬如佛禪學習者,必要明悟學佛習禪 之真義何在,知其義,行而無礙,此一行而無礙更是具體必要之修法過程,知法修法成法,不行者不知其著,縱然妙法所在亦無以顯現,不行者何以知其法妙,因此 知行是修法之首要。

  道家長生術,更是不止於理論之解析,更要身體力行於不怠,更甚至有如佛門嚴律般,對於身體之潛能必需按步就班,加以啟發運用,更且長生術有藉助天時(時序自然靈力)、地力(地氣五行互動陰陽相生);因此在修法者對此視之不見之能源,當然更必要先知其理而後按其要而行。


第十三章 革習

  所謂「革習」,顧名思義,即是革除陋習。

  人生過程中,許多沿習之慣性,乃習以為常,因為是多數人所不覺,因而以非為是,受其損傷而不自知。昔日佛家有以武藝健身,然而資質各異,學有未成,因此武家有(易經、洗髓)使之脫胎換骨,道家養身練氣,則以革習為修法之一環。

  人生在世,自呱呱墜地而後牙牙學語,所學習對象當然即在父母親長以及週遭成人之 所行所為;凡人之慣性,若非立即傷害,不以為有誤,幼兒自然耳濡目染,沿襲而成習慣,及長亦不以為有誤,諸如:小至飲食不正常,挑食營養不均,甚至酷熱之 天運動後猛飲涼水,大至睡眠時序之顛倒。諸如此類生活中瑣事,受其損傷而不自知,猶然習以為常;修法之行者,當然必要革除如此習以為常之錯誤。

  道家長生術雖然有藉諸「天地靈氣」加以補足凡身缺陷,然則妙法無邊,沒有基本起點,一切枉然;是以,凡身即是修法之起點,陋習傷害凡身久之有如滴水穿石,則修法再妙,精進恆持卻有如破缸之補水,永無滿缸之日;修法之行者,當知此理而慎之。

  當然「革習」此一理論,並非要行者以凡人之身,革除一切弊病,而得中規中矩亳無踰越,若如此亦可不必修長生,自身已達「陸上神仙」之境界。在此首要強調是革除習以為常之錯誤,然而偶一為之錯誤並非不可,但是習以為常不覺其誤,即是修法一大障礙。

  綜此而言,修長生養凡身,一切會傷及凡身之慣性行為動作,必需謹慎斟酌,進而審視惕勵減少此類錯誤,一者符合凡身之攝養,二者符合修法之步驟,三者藉此謹慎之行為兼達於恆修法理之戒律。


第十四章 龜息大法

  人之生命過程,雖然以活力展現實質生命,然則生命之動力卻源自人體(精、氣、神),是以故,人身每一活力即是耗損(精、氣、神);天地之間,凡是生物悉知以收斂無謂之活力,以充足生命力,意即保存元氣延伸生命活力。

  道家「龜息」比諸(人之睡眠、蛇之冬眠),猶要深斂其元,換言之,龜息乃在生命 存活中消耗最低動力,卻可以使生命活力得以充足而源源不息。修行龜息除有許多外在限制,譬如:身體狀況、時間調配,甚至環境、地理因素,均足以影響龜息之 作用,因而龜息之法大都用於專修練氣之行者,但是修行「長生之術」可以擇其要論而用,不受其外在約束;簡而言之,道家龜息之法先練人身之氣,馴而純可以駕 馭,再以氣養神、以神培元,其最終目的在於培固人身之元,長生亦如是。培元可以使生命力充足,加以減少損耗不必要之動力,即可得到長生之效。

  人在生命過程中,每一思維即如睡眠中潛意識腦波之迴盪,均有損耗元氣,以致動作 每每損耗人體之元氣,因而必要注意於減輕耗損元氣之言行動作。道家龜息乃是針對凡人,雖然可以藉練氣達到使氣馴而純,但是在日常間(喜、怒、哀、樂)情緒 之波動,行為激烈之損耗(精、氣神),牽一髮而動全身,因而藉龜息之法,使練氣之效存留,使人身之耗損減少。依此義而知,在修長生則必須減少浪費精(人身 以色耗精,因而人之大倫必要「正色」而使之不耗)、氣(人之生事物引動情緒,因而必要「修涵性情」,
使情緒不致波動過大而動氣)、神(人生雖然橫逆波折,然則應以放開胸懷樂觀淡然之心,若處處縈心傷神,則無法修長生)。


  本文之所以藉道家龜息之法引義長生,是要行者知此生命之元,必要減少耗損,增加存元之動力,始足以事半功倍。


第十五章 氣之長生

  道家有云:「氣促則短,氣徐則長,是練氣之要。」顧名思義,人之呼吸原本進出有 其脈動之韻律。若是激烈運動之後,必然呼吸急促,若是氣息受到身體牽掣而所改變,必然影響氣行在體內循序脈絡。相同之理,人之情緒,譬如:過度興奮、過度 發怒,此一情緒之波動,導致氣息連帶波動,亦然影響氣行脈絡之平順;人身以氣行全身,而使此肉身可以有動力,可以有血糖養份之均勻,若此一氣行改變,對人 身當然有所影響。

  道家之所以重視氣行,由「吐納」可以知其概略:

◎「深吸」─以此可以收納天地精華(氧)。

◎「徐吐」─可以排除體內穢氣。

  然則此一吐納之工夫,動靜之中互見消長。人在氣行之中,展現生命活力,卻必需保持此一氣行之平順,所以不可以使氣促而短,必需以徐徐源源之平靜氣行,助益人身脈絡及至筋骨。

  不論佛家、不論儒家,亦有相近於此理論,儒有內斂沉穩,要人端肅言行,佛有靜心去念,使其不紊。雖然未必專指於練氣之說,但是卻可以使人
不氣燥而平順,有助於法理之精進。道家則直指氣之必要平順,始可源源不絕,進而生生不息,是以氣養生之學。


  前期所述:「龜息之法」,即是道家將人身之氣大量淨化,並且儘少運用浪費,使人 之生命之氣更豐富而源長。試看世人不知平順此一氣行者,凡諸易動喜怒之氣而過於激烈者,必然促壽而夭;若知善攝此一氣行,則必得長壽之癥,所以練長生,先 攝其氣,如何攝其氣?則不氣促,使氣徐而長。


第十六章 丹鼎之道

  道家有「九轉金丹」,此一金丹即乃太清,丹記於太清「觀天經」,道書所載尚有 「雲笈七箴」,以及,「抱朴子丹一章」云:即九轉金丹,一轉服之,三年得仙;二轉服之,二年得仙;三轉服之,一年得仙;四轉服之,半年得仙;五轉服之,四 十日得仙;六轉服之,三十日得仙;七轉服之,二十日得仙;八轉服之,十日得仙;九轉服之,三日得仙。此九轉金丹乃以丹砂、雄黃、白礬、曾青、磁石合火煉 之,愈轉其石五色,其效愈彰,道家練丹以此為最。

  人身亦如此,一冶爐五色石,即是五行氣,將五行之氣納於人身,藉丹田練氣,九轉 丹成,即如服下太清神丹,得仙無異。職是故,納五行之氣於丹田,如何九轉?即是長生之術。亦即其練丹過程,有如冶練九轉金丹,一則五色石即五行合火,有人 身坎離之火,練成三昧真火,如此具備練丹要素。

  餘下僅是火候而已,有者人身真火虛耗,坎離不濟,因此聚火之道即在命門,一者:可以藉正午之陽剛吸納天地真氣,補濟己身之不足。二者:可以藉藥材補濟不足。練丹先由聚氣,因而在築基必需明確可以察覺自身之氣行無礙,始謂週全。

  大抵而言,人身行氣週遍,謂之「小週」,人身行氣可以由湧泉出,再由中丹吸納, 可以行「大週天」(唯大週天之行,鼻息之出,細而可斂,由中丹主宰駕馭,亦即以意馭氣)。大週天,人之行氣必需有三年,始為一轉;換言之,二十七年可以九 轉,(若是一日可行二大週天,則相對縮短年限,然則大週天行氣,若無確實築基,看似週行週天,卻是不然,無有其功)。

  丹田聚氣,行畢「大週天」,必然神清氣朗,自身可以察覺,是以修習者必要確切審視,庶免無功。


第十七章 坐工之論

  道家修行大都以坐工為奠基之初行,舉凡練氣、練神,甚至修法、習符,莫不以坐工而行,因而道家之修行以坐工為代表亦不言過其實。

  然則坐工之細目卻不可以一概而言,試言練氣之行者,先由聚氣入門,練神之行者必 需先能入靜,更遑論於修行更深微之法要。前期所述:「九轉丹成之修行」,更是以人身為鼎爐冶練人身精氣神,如此過程,道家仍然視之為坐工之修行,可以衍生 許多坐工之課目,譬如:練精為氣、練氣化神、練虛還實、練實去虛,如此轉化之工,均在坐工之過程;因此「道家長生術」,坐工是其基本精髓骨幹所在,行者必 需確切明白。

  修行長生術之坐工,不可以由練神入門,必需練氣入門,因為「氣在人身是一切動力之關鍵」,以氣補精神,可以奏績效,若有精神化氣,則事倍功半,是為本末倒置。

  如何由氣入門?可以由坐工(練氣、聚氣、行氣),而致氣成實中去虛,但馭行經絡(通脈、過穴),可以無所阻障,練氣成實後再加緊坐工,可以行大週天,氣之可出體外則已不虛,練氣成實則受用無窮,當然行者個人之五行選擇合適之時辰,可以事半功倍。


第十八章 馭氣

  道家之馭氣與練氣,一則是以吐納為奠基,二則是以意導氣,使之純而馴,因此馭氣可以謂之練氣之精華深入堂奧。

  所謂:「馭氣」,即乃統制之意。人身之氣由丹田聚氣,分佈全身之經絡而行氣行無 礙,血氣可以直透頂門,下至足尖,使器官充份得到營養活力,是健身基本要素。然則要健身而長生,則非要馭氣不可,道家馭氣可以凌空踏虛,是統制一身氣行, 不但純馭並且可以轉化動力,一轉化即在馭氣之功。

  如何馭氣?是在丹田聚氣,之後修者在基本吐納,可以使丹田如蓄電池般活氣充沛, 然後先以意導氣;在修者無法深確掌握氣之所在所行,並且無以視覺,只能以意導氣,人之意念正如氣之本質,視之不見,搆之不著,但是束念之意專注之中,其產 生之動力即如丹田滿氣,自然翻騰旋行而出丹田,順經穿絡而行,加以意念導氣,小周天運行人身則是易事。然則氣行過程中,有體質之不足,或者軀體之受創,氣 行不能自由順暢,再者修者之意念,不容易凝聚成為動力,一旦意念紛飛,即無法以意導氣,終究無功,因而馭氣之先,必先可以以意導氣,才足以進入馭氣境界。

  馭氣既是統制人身之氣,因而在人身之氣可以受制於修者之意時,則不論自行療創或 是為他人療創,均是易如反掌,更甚者可以統制氣行穿經過絡,當然可以更深入人身最深層不可及之處,如此不但可以療傷,更可以保護此深層而重要之人身器官, 避免受病菌侵襲,如此無病傷身,不能長生未之有也。

  道家修長生馭氣,再以氣而轉化精神,有博大精深之理論及修持方法。至希閱者研閱至此,用心體悟,因為此後即是精氣神轉化之理論。


第十九章 練精化氣

  人身(精‧氣‧神),本是互生互動,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可以之互補,因而也可以失其一而三者盡損,精失則氣虛、神衰,是必然之結果,故世人行者均需明白此中利弊而戒慎。

  人之大倫,正色不二,雖然佛道不戒在家俗世之修子,但是色是刮骨刀,本有明訓; 雖然近代西方民情,有者倡言浪漫情懷,將色與日常生活之情緒,此擬成緊密關連,然則人之情緒,可以轉寄託於他事,而娛情陶冶心性;修者更可以,藉諸深入經 藏,而轉移情緒之寄託,何況色之關連於人,精是直接無所置疑,修者當必正色不二,始能進入守精之門,並且守精之正色尚需節制,不宜正色而不知調製。

  道家有見及此,在坐工之中,即有(練精化氣、以實補虛、再藉虛練實),使精氣神 得以互補。氣在丹田雖然可以以人身行吐納而吸納聚蘊並得助體外,天地精華之氣,以補吸納之不足,然則若失氣則虛,有如破缸永無滿水之日,又譬如人之捐血可 以促進新陳代謝,但是先決條件卻是捐血者不貧血,有健康之身體始能行之,練精化氣亦然,欲求得精補氣則精不可失,在人身之中,精能守盈滿則藉氣蘊丹田九轉 練化,大補真氣,如此精氣互通互補,得丹爐之煉助益人身無疑義,則神清氣朗均由守精而成。

  在修者已盡守精之戒,在行吐納不論是否得受體外天地精華之助,自身已具備丹鼎之功,丹田聚氣行之而馴,則守蓄蘊之精受氣行吸納,轉化為人體真氣,猶如血氣將胃所吸納之食物轉化為養份,隨血分送全身一般,練精化氣是同於斯理。

  因此,必先守精再藉丹田轉化為氣,達到精氣互通互補


第二十章 練氣化神

  道家練氣,可以將人身(精、氣、神)串連互補,擷取精華純善之氣,(內可補精不足,外可神華外露),進而藉此(精、氣、神)之互補生息,養此身之長生。

  所謂:「練氣化神」,即是藉於坐工,練此凡氣轉成真氣,順暢人身經脈使無滯塞經脈,既無滯塞,則可藉此真氣,練化污穢重濁有礙人身之原素,亦即今之用詞「細菌病毒 」等。

  道家練氣之士絕多固定時辰,譬如:子時,卯、辰之交,為大多練氣士所採用之時辰,用之時辰則是陰陽交泰、否極泰來之溫和時刻;二者修道之人早晚課之時辰所符,因此古來練氣之士沿習此而用。

  然則時至今日,社會結構丕變,修子沿用時辰,晨退一個時辰、晚亦提前一個時辰,雖然如此差距不遠,但是有者體質之關,或有事倍功半之虞,更甚者採午時行氣;古來練氣之士除非必要而特殊,多不採用此有其因。

  需知練氣化神,主要行氣必要「上玉枕‧過重樓」,而直下羶中行氣,最難過者此三 穴,即乃氣門不易通暢。羶中氣無法順暢,人必悶絕不安;玉枕難越,則人身穢氣無以宣洩,影響新陳代謝,更遑論重樓迴旋轉氣,此三穴不過,則練氣無以化神。 正午陽剛過重,羶中緊縮,玉枕受壓迫而萎縮,不利行氣,因而事倍功半,更有行氣而多悶悒,不能神清氣爽。

  綜此而言,練氣欲得化神之效,必需在練氣之際,使人身之(氣聚而行、行而順),達到(穿經過脈,順暢無礙),如此始能(藉氣淨化穢濁,而得提神之效)。


第二十一章 練虛還實

  所謂「虛者其表也,實者其裡也」,表既未實,實卻含虛,因而練虛可以還實,道家練氣既在養我真元,因此必需以虛者補其實。

  譬如:醫家以盜汗為虛症,蓋以其虛火無之關,使實體受此虛火之熬而出虛(冷)汗,故以治其虛火為對治,即是以實補虛所不足。人身表裡互為其用,虛實交替,唯,虛症雖為表象,然則實裡亦有受牽引對虞;氣之虛者當然容易引起表症,而此虛者即是實有不足。

  練氣九轉之功,本在調習,本身虛實不能互用或者虛火過盛,實有不足互補之用,人 身若陷此虛實不能互用,則表症叢生,實裡日漸消耗,終至真元不繼,一切流於空談。凡人虛者不論氣虛或者虛火過盛,大多將是萎靡不振,神氣渾噩,少者會反向 成暴躁無常。且虛症多出,得受實裡之轉化,始為對治之方。

  欲求練虛,當練其氣行,凡俗修行此法之人,聚氣先是不易,次者火盛阻脈,三者氣 若遊絲無力穿經過脈,因而可以借助藥材,以生氣、竄氣之藥材加以食補,先行聚氣,始能行氣;當行者可以行氣之際,氣虛之症已是消除過半,加緊行氣之後,藉 周天之轉化,將人身之真氣補足,經脈所行之氣血,乃成補實之功。

  凡是修行氣之工夫,首忌瀉此人身真氣,因而在未得其法之前,當然可以由睡眠作補助,須知人體本身是有治療之功能,睡眠之作用,可以減輕甚至節制耗損生命真元之浪費。

  綜此而言,練虛還實是在檢視自身元氣是否有所不足?藉補助方法達成精氣神之調和。

附註:道家另有一支主虛者氣也,實者精也,因此練虛是為練氣,凡實是為以氣補精,此說多為練氣士所用,亦是正確;然則練氣士者:一者擇其時辰輔以自身五行生辰,二者其修練場地乃藉地靈而助自身,三者戒色,先守精關;有此因素,時下行者多有不符。


第二十二章 助氣

  道家練氣有補先天不足者,以藥材投之,否則各人資質不一,焉能練氣同法、同就。

  今時運動之人,譬如:田徑賽跑之人,由練跑肺活量之舒解,等於訓練。道家練氣者自身雖有具備,然則無由視觸,因此亦屬無由架構琢磨,使此氣行隨心所欲;道家成就之人,有以意導氣之法,是以我人意念使此意念可以駕馭行氣之間竄散紊亂不能循經脈之路而行之躁氣。

  由此可見練氣之名,即是明指如何練之使氣而純馴,練習不外慇勤以及正確,所以必 須日無間斷,使意能導氣,久之成習,氣行隨意而行,即可使氣在人身不躁不竄,唯各人所蓄聚之氣,其量不一,有者剛行,有者陰柔,更有者氣聚不足,難以賡續 氣行穿經過脈之動力,今人可以藉運動之訓練,使人激發潛能,練氣者亦可藉每日打坐行氣之法,而積蓄氣之能量,更藉助中藥之行氣、生氣,而使自身聚氣之能力 提升,如此可以先從自身條件充備,進而練習行氣之法。

  氣在人身功用頗大,舉凡昔人藉氣自療創傷,及至今人藉天地萬物之氣而為傷患醫病,今人科技大幅提升,已可藉儀器照見氣之所出、所行,更可窺察如何以氣療傷,因而道家長生之術必先由氣入門。


第二十三章 氣戮

  練氣之法,雖非「道家長生術」不可或缺之法要,然則人身精氣神牽一髮而動全身,因而練氣仍屬長生術之一環,有者精於練氣,縱無長生延壽,卻是可以健身,故長生術之講解人身之氣,使人明其理、循其要,善攝而受,必可得益,進而得窺長生之鑰。

  人身之氣,非練者可深知,但是(氣傷、氣塞、氣滯)均使人身明顯不適;一般不知 者,以病醫之,或得其效,或者多受藥石磨苦,痊癒卻非全是藥石之功。凡是人身氣傷,必有悶悒;凡是人身氣塞,必有不寧;凡是人身氣滯,必然影響舉止行動; 有者氣悶,則呼吸不順;有者氣不安寧,不能高枕安睡;因此,氣之所戮,有如劍刺傷此肉身,必待氣暢無阻,始得安怡。

  道家練氣之士,初基必有氣戮現象,因為人身處於天地之間,受傷害之事難以枚舉, 雖然循法入門,卻無可避免;因此道家練氣之士,用於奠基行氣頗費工夫。氣在人身「旋、行、轉、化」此四大步驟,練氣之身必先適其性而循其路,使順而生力, 不能逆而成竄散,亦由此四大變化,修者誤之不能行,終致無功。

  所以練氣必要在導順而逢變生機,所謂:「導」,可以意行,順為不逆;氣在人身不論(旋之、轉之)均可以意導氣,故變時不逆,只要不傷,均可平息;所可懼者,強逆成岔,終致以氣引神、以神敗精,乃成人身三寶盡受其害,深願修行者慎之。


第二十四章 昇殤

  道家長生,雖未必即是成道,但是長生卻絕對是成就陸地神仙必要之路。凡人肉身,時日既久,必然敗壞,唯有靈神不滅,以有限生命之凡軀延其壽限,可以窺見無數生命盡程中未及發現之玄妙,是以修長生,可以為成就大道做萬全之奠基。

 道家不論符籙、練氣及至術法,不外登仙之道,修練過程當然必有利弊,簡言之,欲求其益,必需接受其弊害之虞,所以道家講養生,是在減輕其害;練氣之人,怕其岔氣,練法之人,怕其反噬;因而修長生最怕殤歿。

  所謂「昇」,即是昇華淨除,在修長生之人,不論是由練氣坐工,不論是藉藥石練法,均有其利弊之處,唯有明利驅弊,始能事半功倍,諸如:道家金丹其禁忌,一般修長生,則是謹慎保護此一凡軀。易言之!即是以最輕耗損此一凡軀,而延長其使用限數。

  修者不論氣行丹鼎,不論藥材養生,甚至藉諸術法、符籙,必先明察我身最弱之處, 即如練武之人保護致死罩門,可以減輕無謂損耗,譬如人身受損(不論與生之弱,或者成長過程受傷,甚至元氣侵蝕不能自主),諸如此類,自身或可自知,或不能 自知,由修長生之始可以察覺,氣不能聚、氣不能行、氣不能用,則可有術法、藥石而輔助,切不能逕自強求由氣入門,造成氣殤,則窮盡一生,將是無功無益。

  綜合如此理論,可以斷言道家長生術,是有練氣密法、符籙、藥石,以此加強我身之生命韌力,進而可以從中逐步進展長生術之位階。


第二十五章 總論

  四時有序,八節無常,天地運數雖然依循常軌而行,然則大地萬物各有其象,所蘊納放射之氣動,可以使運數不離常軌而產生變化,即是結合變化再復結合;是以故,五行有其生剋。

  天地與人同處大周天之中,以數而言,可以知其變化,但是在動能中所產生之變化,即可產生另一現象;道家長生,在理論上依循天地運數,以人身有限之生命激發無限潛能,因而必需在天地運數五行生剋,甚至節序變化趨吉避凶。

  在書中所闡述以修法之理論(編為上輯),後有加註,是為闡述修法之理論依據(編為下輯),而後秘本即是完全瞭然理論明其生忌,而後進入修法階段。

  在人身有受限於天數、地形所連動之變化,加上各部器官氣血運行以及日常無意、有意之傷害,必需能有梗概,知其必要,避免以及專注所在,始能受益於道家長生術。

  總此而言,道家在養生之餘,進而提升長生有術,雖然未必有揠苗助長之虞,卻是確實突激發人身潛能,因此若無紮實根基,欲得長生之益,恐非理論可得。


第二十六章 後註

  道家修長生,是為登仙之前之脫胎換骨,原本道家既有養生之基礎,只是精深延伸而為長生,世人對道家之練氣與養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必然有好奇與玄妙之感,實則道家長生術,不出依循人體功能加以趨利去弊而已。

  試看人之食住生活習慣,是生命過程必然之現象,然則各人生活習慣不同,產生許多 不同成長過程,進而有利有弊,於凡軀功能簡單;舉例而言:人體必須休息、睡眠,使其在睡眠中,調和人體各部器官,及至腦部運作,若是人體之休養,反悖不順 其時,雖然短時間不易看出傷害,但是耗損潛能,已是折耗生命潛能;時日之順序,有其陰陽,習氣對於人體休養,當然有正反作用,譬如三餐之用食,夜晚之睡 眠,俱皆針對人體生養有所助益,背之當然無益、有損。

  「道家長生術」之修習,有許多針對食住之習慣加以改變;淺言之,人體之食物有其 利益,但是過之與不及俱皆適得其反。今人大都喜歡特重口味,對人體之傷害有如沉積毒素,一旦爆發,則體質之轉換耗損,卻非筆墨可以形容;道家重淡食,淡食 可以清心去濁,以生養體質,道家重陰陽之氣,調和陰陽,使之生生不息,因而人之食住習慣,悠關修習長生之成敗,時序之運用,更是精進長生術之關鍵。

  因此,密本中修長生之法,所列時序與人體之特性,切勿混淆或者不加注意遵循,庶免無功,甚至有礙。


第二十七章 生忌

  兩儀既定,五行運作,天地之間,陰陽既是相生互濟,五行各自生剋互動,人在兩儀五行之間,即如處身旋轉球中,有其中平衡屹立重心,可以不受旋轉衝擊,並可由旋轉產生之動力,受納而滋長自身能量,反之即受其害。

  修習「道家長生術」,在陰陽互濟、五行運作中,加上時序之羅網,必需由此找出平衡之處,即是自身配合陰陽五行之生處,避開刑沖之利害處,時序之運用,即可滋長自身能量,再依循密本法要而修,即可得受﹁道家長生術﹂之益。

  但是五行有其(正、反、生、剋)之作用,亦因此而不同,在修行者遇上逆五行之際,可以避開不用,如此雖有小受損害,卻比衝逆而戕害,可以為奠基之辛苦,少受折損。

  總而言之,陰陽雖有利濟,五行雖有生剋,然則天地之間以其動能產生動力,可以助益凡人修法之不足,只要明其理,循其要而修,自然事半功倍。


第二十八章 橫逆

  不論佛道及至諸家,凡屬修法者,最忌橫逆。所謂:「橫逆」,顧名思義,即可瞭然,修法必需按部就班,心理有所建設,根基紮實穩固,再累積功行火候,而逐漸精深,以迄恆持不怠。若有強求背離,甚至妄行,縱然付出苦心加倍,不但無功,甚至可能招致更大禍端。

  「道家長生術」本質上是開發人體潛能,換言之,人體本具長生之所能,只是無法揮 灑運用,但是在開發潛能過程中,有藉助於天地能量或者藥材,既然有引進外力,自然禁忌加深,自身之能量以及承受力,在人生過程中久沿成習,加上新進力量以 及增長之能量,(體軀承受之轉變,以及天地能量、五行陰陽)對人體之影響,自然會使修法過程中,產生更多變數,唯萬變不離其宗,既然長生是人身本能所具, 只要依循得法,切莫強求,自然可以依序激發潛能,而在溫和變化中,又可以不傷害人體久習之慣性,而減輕變化之衝擊。簡例而言,人在烈日當中,不必要之激烈 運動可以避免,修法亦如是,明知逆行必害,何需強行?因此修法者在過程中,察覺異常不適,立即停止,審閱修法是否有誤?如此即屬不強求。

  「橫逆」再例舉:行氣順行於奇經八脈,若體質屬反奇經八脈,則必需以逆行氣而行,切不可依正常行氣之法。總之「橫逆」是背機,亦是跳脫常軌。世人常喜逞能、強求,修法絕對不可。


                                                          道家長生術論本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