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18世紀中國瓷繪西洋人物耶穌瓷受歡迎


清乾隆墨彩描金耶穌復活圖盤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清乾隆墨彩描金耶穌復活圖盤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18世紀晚期 廣彩村姑采櫻桃圖碟. 18世紀晚期 廣彩村姑采櫻桃圖碟. 1740~1745年景德鎮粉彩描金西洋人物圖盞托. 1740~1745年景德鎮粉彩描金西洋人物圖盞托.
北京·牟曉林
  青花瓷上的西洋人物圖像
  明清兩代,景德鎮產青花瓷步入昌盛時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廢除海禁政策,以青花瓷為主要品種的外銷瓷大量銷往海外,為適應 西方人審美需求的西洋圖像自然而然地出現在外銷的青花瓷上.訂製瓷器早在16世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不過當時還只是為了滿足少數葡萄牙皇室貴族或泛海東來的 商人、傳教士的具體要求而製作,數量有限.荷蘭人的到來使這一行為更加普遍化.
  中國瓷器的輸出,有清政府對各國外交使節的「賜贈」和對外貿易兩種途徑.一般來說,賜贈出國的瓷器都是官窯瓷,而貿易輸出的多是民窯器.明中期 以後,民窯青花瓷的燒造數量已大大超過了官窯瓷,以致有人評說「最好的青花瓷器不是為皇帝製作,而是為私人買家和貿易者而製作」.外銷瓷以民窯燒製為主要 生產途徑,更利於外商提供畫樣,便於燒造適應外銷需要的青花瓷樣式.清《景德鎮陶錄》載稱:「洋器,專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粵東人,販去 與鬼子互市,式樣奇巧,歲無定樣.」在大量的外銷瓷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景德鎮民窯按照海外訂單特地生產的,產品的種類、造型、裝飾根據歐洲市場的不同需要 而特製.包括西洋人物在內的各式西洋裝飾圖像被應用到青花瓷的裝飾上,成為這一時期廣受歐洲人歡迎的裝飾題材.
  西方市場的急劇擴大刺激了中國瓷器的外銷,輸入歐洲的產品數量激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18世紀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17世紀,中 國外銷瓷在歐洲被視為奢侈品、收藏品和珍貴器皿,隨著18世紀中西瓷器貿易的蓬勃發展,瓷器不但成為新興的中產階級的必用品,而且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庭, 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外銷青花瓷器上的西洋人物圖像因之更加豐富,出現了以田園風情畫為畫稿的風景人物圖像.
  1998年至1999年間,有關部門發掘了越南金甌省海域的金甌沉船,出水的清雍正景德鎮窯青花歐洲山水人物紋套盤,盤口直徑從 20.5~29.2釐米不等,有5種尺寸.5只套盤裝飾圖案一致,盤的邊沿裝飾水波紋,盤中心主體位置描繪18世紀出島(Deshima)漁村的風景,沙 灘上一男子牽著一頭黃牛,其他兩人似在散步.近處的田園和小橋,遠處的燈塔和教堂,構成了一幅米勒式的油畫風景人物圖像.人物的衣著、燈塔和教堂都具有明 顯的歐洲風格,樹木和山石的處理也極力模仿歐洲油畫的光影表現.但天空的大面積留白具有中國畫意境,畫面右上方裝飾性極強的「萬字云」也是中國傳統瓷繪裝 飾圖像,中西方藝術的融合由此可見一斑.從套盤的數量、盤上畫面組成和瓷繪手法的相似程度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瓷繪畫工已經能熟練掌握繪製西洋人物所應具備 的表現技巧,而且瓷繪西洋人物的模式化生產在當時的景德鎮地區瓷繪工場中已經具備相應的規模.
  以目前所見,早期的青花瓷繪西洋圖像以西洋花卉和徽章等較多,而西洋人物圖像則出現較晚且數量相對較少.人物圖像畫面多表現皇室貴族宴飲、狩獵、演奏等娛樂活動,或表現具有特殊意義的政治事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青花瓷表現西洋圖像的器物燒造年代多集中在康熙、雍正時期,這一時期裝飾有西洋圖像的訂製瓷價格昂貴,主要消費群體是歐洲的王公貴族,西洋人物圖像以表現上層階級娛樂活動的內容為多.
  其次,青花瓷燒造中心景德鎮地處內陸,景德鎮瓷繪畫工接觸外國商人和船員的機會很少,他們多依照送來的畫稿描摹西洋圖像,因此與西洋人物圖像相比,徽章和西洋花卉等具有圖案裝飾性又容易描摹的西洋圖像成為首選.
  再次,景德鎮開始於18世紀初期燒製墨彩琺瑯瓷器,其特點是以纖細的灰黑線條勾勒圖像造型並敷彩,能成功模仿歐洲銅版畫和蝕刻畫的視覺效果.因 為西洋人物圖像的畫稿多是來自歐洲的銅版畫和蝕刻畫,所以在選擇描繪西洋人物圖像種類時,墨彩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青花瓷的地位.如以宗教宣傳為目的燒造的 「耶穌瓷」多選擇墨彩加金的形式來燒製,因其能達到很好地模仿《聖經》銅版畫插圖的視覺效果.
  帶有西洋人物圖像的青花瓷的生產,反映了在18世紀中西瓷器貿易推動下的中西方藝術和文化交流所取得的進步.無論是首先從西方商人和船員手中拿 到西洋瓷器畫稿的中國商人,還是將這些畫稿描繪於瓷器上的中國瓷繪工匠,甚至將帶有西洋人物圖像的青花瓷裝箱和運輸的工人,都在這一過程中有意無意地接受 了西方藝術和文化的熏陶,主動或被動地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大潮中的一員.
  18世紀景德鎮所生產的帶有西洋人物圖像的瓷器產品,為我們瞭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素材.青花瓷的外銷,不再僅僅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外貿活動,更是充當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賦予了文化層面上的重要意義.
  彩繪瓷上的西洋人物圖像
  相對於青花瓷上的西洋人物圖像,18世紀中國彩繪瓷上的西洋人物圖像種類更豐富,題材更廣泛,並充分發揮了色彩在瓷器裝飾中的優勢.無論是明代 出現的五彩、斗彩、素三彩、礬紅彩,還是清代出現的琺瑯彩、粉彩、墨彩等新品種,都展現出色彩絢麗而繁盛的18世紀西洋人物圖景.
  早在16世紀中葉,為宣傳教義,歐洲傳教士就開始在景德鎮訂購一些宗教用瓷器.此類瓷器裝飾題材多描繪宗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畫樣來自《聖經》 插圖和版畫.18世紀初年,景德鎮生產的瓷器產品中,有一種「其底心繪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像——十字架兩旁侍立著聖母和聖約翰」.「耶穌瓷」的生產和 藝術表現上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18世紀初期墨彩瓷的產生與發展.墨彩是釉上彩瓷器品種之一,以黑色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釉料,在瓷器上繪畫,經彩 繪烘烤而成.宗教題材人物多用墨彩描繪,以墨彩纖細的灰黑線條勾勒圖像造型並敷彩,不僅符合宗教氛圍,更能再現版畫原作的色調,有時加入金彩和礬紅彩,增 添畫面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
  墨彩不僅用來描繪「耶穌瓷」,更多地用來表現歐洲時尚人物和平民百姓的真實生活.濃黑的彩料在似雪的白釉或仿石、豆青、米黃等釉上裝飾繪畫,既 類似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又能模仿歐洲銅版畫和蝕刻畫的視覺效果,因此受到中西文化的雙重接納,在18世紀中國瓷繪西洋人物圖像裝飾上得以普遍應用.故宮 (微博)博物院藏米色地墨彩西洋人物故事圖杯是乾隆時期一件典型的墨彩西洋人物裝飾瓷器,高6釐米.中國瓷繪畫工在杯上以墨彩描繪了一位18世紀歐洲盛裝 騎士的形象,寬大的外套、精緻的花邊和時尚的禮帽盡顯凡·戴克(Van Dyke)筆下歐洲貴族的典型氣質.整幅畫面以墨線勾勒人物形象,並以平涂法為外套大面積設色,騎士身後的古樹、山石、欄杆和天空的大面積留白都是中國畫 的表現方式,率真而自然的寫意筆法,凸顯出畫面張弛有度的筆墨意境.以郎世寧(GiuseppeCastiglione)為代表的傳教士畫家進入宮廷為清 朝皇室服務,直接促進了這一時期宮廷琺瑯彩瓷的製作和粉彩瓷的產生和發展.康熙皇帝晚年對法國裡摩日琺瑯工藝品非常喜愛,並嘗試將這種華麗繽紛的裝飾手法 移植到瓷器上去.法國傳教士錢德明(Jean-Joseph-Marie Amiot)在雍正元年(1723年)寫回法國的報告中提到:「我們親愛的郎世寧在宮廷裡整天埋頭於他的藝術……他先是在瓷器上彩繪著色,然後以普通的畫 技作些油畫和水彩畫.」琺瑯彩瓷器在宮廷內部得以流行以及西洋畫師參與琺瑯彩瓷器的繪製,不但為當時的瓷器裝飾增添了別樣的趣味,促進了粉彩的出現和清代 彩瓷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範圍內推廣了西洋繪畫技法,並且研製出了多種新的琺瑯彩顏料,融合中西畫法,為琺瑯彩尋求新的藝術突破.
  日本永青文庫收藏的清乾隆粉彩西洋人物雙聯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生動的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場景.雙聯瓶中心以巴洛克風格的纏枝花規劃出主體開 光,開光內部描繪的是多位古希臘、羅馬神話人物形象.頭戴鋼盔手拿長矛的士兵與寬衣敞懷的眾神及天使組成一幅人物群像.畫面中無論是人物五官、四肢還是衣 紋的刻畫都細緻到位,其精細程度完全達到了18世紀西方油畫的高超水準.中國瓷繪畫工能以粉彩在瓷器上摹繪西方油畫的藝術效果,充分表明這一時期中國瓷繪 畫工無論在技術還是藝術成就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乾隆粉彩西洋人物雙聯瓶 日本永青文庫藏乾隆粉彩西洋人物雙聯瓶 日本永青文庫藏.
當然,宮廷和民間瓷繪技藝並非截然分開的,上層士大夫、商人、工匠等各層次間的接觸,使官、民窯瓷器的交流不可避免.由於粉彩瓷的興盛及需求量 的不斷增大,清廷採取了官搭民燒的措施.據有關史料稱景德鎮民窯工匠與御窯廠合作者「目數千人」,因而具有西洋繪畫風格的粉彩瓷裝飾技法在民間瓷器生產中 得到廣泛傳播.包含西洋人物圖像在內的西洋裝飾題材走出了皇家趣味和畫琺瑯彩繪的束縛,被更多的中國人所接觸和認識,加之乾隆七年(1742年),清廷詔 令「御器廠燒造之腳貨瓷不必送京,即在本處變價處理」,彩繪瓷「由是日漸著」.
  民窯中運用西洋裝飾元素應該早於官窯.據記載,自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就不斷有廣東瓷商帶外商到景德鎮訂購彩瓷,銷往歐洲的彩 繪瓷器被賦予「玫瑰族瓷器」的美譽,以致18世紀歐洲市場上的琺瑯彩、墨彩瓷的價格要比同類青花器高出4倍.高額利潤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彩繪瓷技藝的發展和 產品的出口,雍正年間,廣州出現了附屬于洋行的彩繪瓷作坊,將來自景德鎮的白瓷加工成適應外銷的彩繪瓷,被稱作廣彩.
  廣彩瓷的裝飾題材亦中亦西,設色明快艷麗,畫工細膩,融合了西洋繪畫的表現技法,畫面整體具有西方藝術效果.廣彩瓷絕大部分產品銷往海外,出口 數量龐大.廣彩瓷的蓬勃發展,既避免了景德鎮瓷器在成品運往港口途中因破損而造成的浪費,又加快了外銷瓷輸出的週期;不僅豐富了以西洋人物圖像為主的裝飾 題材的種類和樣式,更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18世紀中後期景德鎮彩繪瓷在外銷瓷中的地位.從這一方面說,廣州在中外藝術與文化交流中無疑起到了先鋒作用.一 位美國旅行者威廉(William Hickey)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參觀廣州珠江南岸的「廣彩」加工場後描述說:「在一間長廳裡,約三百人正忙著描繪瓷器上的圖案,並潤飾各種裝 飾,有老年工人,也有六七歲的童工.」足見當時廣彩瓷生產加工的龐大規模和興盛景象.
  彩繪瓷的發展豐富了外銷瓷品種,並充分發揮了色彩在西洋人物圖像裝飾的重要作用,滿足了西方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不僅如此,18世紀的西洋人物 瓷塑更成為中國瓷器外銷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康熙五彩、素三彩以及乾隆粉彩西洋人物瓷塑,還包括一直深受西方人喜愛的福建德化窯白釉人物瓷塑,讓我們從立體 的角度瞭解到小到服飾大到當時重要的歷史事件等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有趣的是,多數瓷塑西洋人物形象,雖然身著西式服飾,發金臉白,但是一望五官便覺得是 典型的中國人形象,完全不見西方人高鼻深目的五官特徵.這或許是因為中國瓷繪畫工很少有人真正見過西洋人,也並不熟悉人體解剖知識及西洋藝術表現技法,使 得多數18世紀瓷器上裝飾的西洋人物圖像,或多或少都打上了中國傳統藝術表現的烙印.中國外銷西洋彩繪瓷的另一個特點是傳統的俯瞰法與西洋透視法既融合又 矛盾地處在同一畫面中,中國傳統的以線造型和西方以光影與體積塑造形體的方法共同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從這些瓷繪西洋人物作品中,可具體地看出畫工理解與接 受西洋繪畫技法的困境與出路,也反映了中西藝術和文化交流過程中,雙方有選擇地借鑑和吸納的事實.
  在18世紀中西方藝術與文化交流中,以西洋人物作為瓷器裝飾的主題成為顯著的中西融合的典範.無論是幽靜淡雅的青花瓷還是艷麗多姿的彩繪瓷,都 在以西洋人物這一特殊的裝飾題材,表達著特定文化背景下,中西融合所體現出來的多樣化藝術形態.這些西洋人物圖像拓寬了中國美術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視 野,凸顯了瓷器在中外文化交流進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