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8日 星期六

民國時期的國璽究竟有幾顆(圖)


中華民國之璽 中華民國之璽 榮典之璽 榮典之璽 榮典之璽 榮典之璽
由蔣介石簽署的中國收回法租界批準書上蓋有“中華民國之璽”由蔣介石簽署的中國收回法租界批準書上蓋有「中華民國之璽」
12月20日的《中央日報》12月20日的《中央日報》
1930年12月19日正午12點,在南京一家名叫金陵春的飯店內高朋滿座、喜氣洋洋,有兩位官員在此宴請了中央各機關、立法院委員、新聞記者 等八九十人.在宴會會場中央,擺放了一塊精美的玉石,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眼球,兩位高官更是滿面春風、神采飛揚,在現場為大家熱情洋溢地訴說這塊美玉的來 龍去脈.這塊美玉究竟是何方神聖,能吸引這麼多人來此參觀,並且有這麼多高官捧場呢?
  嫌舊璽含封建思想之意味?
  國民政府新疆尋玉重做國璽
  根據民國19年12月20日的《中央日報》記載,這塊美玉不是普通的玉石,而是一塊即將做成國民政府「國璽」的璞玉.而負責招待各位高官、記者 的兩位官員正是負責尋找這塊璞玉的新疆駐京辦事處代表張鳳九、王汝翼.在宴會上,張鳳九還將尋找這塊璞玉的來龍去脈介紹了一番.報紙大致交代如下:
  在民國17年(1928年)時,國民政府立法院長胡漢民,國府文官長古應芬,曾到當時南京的劉市長家赴宴,當時新疆省府也有數人列席.大家談到 國璽.因國民政府成立後,一直還用的是由北平運來的舊璽,而這塊舊璽在「雕刻花紋方面,不免含有封建思想之意味,甚不適用」,於是決定由新疆省府負責採取 精美玉料送到南京,重新製作一方國璽.
  新疆省府主席金樹仁得到命令後,隨即轉告轄屬內的熟練工人,遍地尋覓美玉.不久就在和田縣境內找到美玉一方,「重約廿餘斤」.本打算立刻派員專送到南京,但當時「適以中東路發生阻礙,繼而西北軍先後叛國,致電信不通,道途阻滯,因而擱置」.
  不久,他們「又於和田境玉壟哈什阿岸,尋得璞玉一方」,「重約卅七斤,密度則異常堅硬」.這時「國內政局已臻和平」,金樹仁就將第二次尋找到的 這塊37斤玉料,「先行派廣祿君經西伯利亞鐵路,由東省專送來京,以備雕制國璽之用」.而之前找到的那塊20多斤的玉料,也已經「用駱駝載運,由甘肅起趕 來京,想不久亦可運到……」
  民國時期國璽不止一顆?
  袁世凱時期就有5顆國璽
  但記者在網上查閱時發現,民國時期曾有兩顆國璽,一顆是「榮典之璽」,一顆是「中華民國之璽」.這兩顆國璽後來都被蔣介石帶去了臺灣.那麼這塊展示的璞玉究竟是雕刻成了哪一方國璽呢?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一位專門負責複製印章的研究人員陳進告訴記者,她曾複製過兩枚民國時期的國璽印文,一枚是袁世凱時期的,一枚是國民政府時期 的,但複製時並沒看到國璽本身,而是根據照片複製的.從印文來看,前後兩枚印文有很大不同,一個用的是回文篆,一個用的是鐵線篆,回文篆比較複雜,而鐵線 篆比較剛毅.但這兩枚國璽印文都沒有「榮典之璽」幾個字,好像都是刻了「中華民國之璽」的字樣.
  難道民國時期的國璽不止兩顆?
  記者又採訪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另一名研究人員郭必強,郭必強給了記者一個意外的答案,他說國璽有時不止一顆,比如袁世凱當政時期就有5顆,有 大元帥印、大總統印等.國民政府時期應該也不止一顆.在如今的「臺灣國史館」中,就收藏著兩顆國民黨用的「中華民國總統之印」.
  民國時期短短幾十載
  國璽數量繁多且頻頻更換
  那麼,到底在民國時期出現了幾顆國璽呢?最後,記者在南京圖書館古籍閱覽室找到了答案.在一本名為《中華寶璽探秘》的書中,詳細記錄了民國時期 出現的國璽.書中交代,在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也就是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並沒刻制國寶,只是象徵性地刻了一方「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和一 方「大元帥印」,從而開啟了中華民國璽印的先河.
  後來到了袁世凱篡奪了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後,袁世凱首先就著手刻制寶璽,並在大總統府政事堂下成立印鑄局,專職璽印的刻制工作.當時他刻制了五方璽印,分別如下:
  中華民國之璽:白玉質,雙環交互飾嘉禾紐方形璽.篆書.面四寸見方.用於國家大慶典,大政事及國際文件.
  封策之璽:質、紐、形、書規格同上.為頒爵襲職及其他封贈等專用.
  榮典之璽:質、紐、形、書規格同上.為頒發勳位,勛章所專用.
  大總統印:質、紐、形、書規格同上.用於授官敘秩的委任及政事文書.
  陸海軍大元帥之印:材質、規格、書體與上同.印紐則以雙環交互並以虎鷹為飾.
  到了1915年12月,袁世凱又發佈接受帝位申令,準備明年元旦即皇帝位.這時袁世凱又刻制了一套帝國內容的寶璽,「中華帝國之璽」和「皇帝之 寶」就是其中的兩方.這套寶璽都是方四寸,金鑄.另有一方玉璽,璽文是:「誕膺天命,歷祚無疆」八個字.可惜,好景不長,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的皇帝夢,就 在全國到處燃起的討袁怒火中徹底破滅了.
  1917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在廣州舉行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9月1日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這時刻制了一方「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之印」.
  而到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又重新鐫制了五方國璽,璽文和袁世凱的五方一樣,材質也都為玉質,雙環飾以嘉禾紐和雙環飾以虎鷹紐.面13.5釐米見方.系黃色中國結絲綬帶.但在規格上超過袁世凱的那兩套,加寬了璽印邊框,增加了肅穆莊嚴感.
  新疆來的璞玉只做了一顆國璽
  「中華民國之璽」玉料另有一塊
  從以上資料看來,也就是說在袁世凱當總統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都曾分別雕刻了五方國璽,並且印文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規格大小和花紋上稍微有點區別.袁世凱的國璽沒有國民政府時期的大.
  1930年12月19日宴會上出現的璞玉應該就是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國璽做材料,只是因找玉石頗費時間,所以從1928年下達命令一直到1930 年年底才找到合適的玉石.但另據資料顯示,張鳳九等從新疆帶回的這塊玉石只是作為五方國璽中的其中一塊玉料,是作為「榮典之璽」的玉料.而「中華民國之 璽」的玉料則是由廣東特派員陳濟棠從緬甸帶回的.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定都典禮.由於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倉促,當時還來不及刻制國璽,只鐫刻了一方「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由監察委員蔡元培代表國民黨授印,胡漢民代表國民政府受印.
  1928年8月,蔣介石當選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登上中國最高權力寶座的蔣介石,亟需一顆新的國璽來替換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印.在他的授意下,11月2日,國民政府國務會議議決:制玉質國璽,文曰「中華民國之璽」.後來又規定了國璽的尺寸、形狀.由於一時缺乏好玉,只好留待日 後製作.
  蔣桂戰爭爆發後,陳濟棠公開支持蔣介石,蔣介石遂委任陳濟棠為廣東特派員,將兩廣大權交給了陳.陳濟棠受寵若驚,對蔣介石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 但不知道該怎樣回報蔣介石,便專門諮詢了古應芬.古應芬是同盟會元老,古應芬告訴陳濟棠:蔣介石亟需一顆國璽,但沒有合適的印材.
  陳濟棠立即派人去緬甸,踏破鐵鞋,終於尋到了一塊上好的青翠玉石,以9500塊大洋的高價將其購回,並托國民政府文官長古應芬帶到南京,獻給蔣 介石.蔣介石請玉石專家鑑定,果然是塊稀世珍寶,決定以此製成國璽,遂將這塊緬甸玉石交給印鑄局局長周仲良,讓其負責刻璽工程.
  這顆國璽在民國18年(1929年)就啟用了.而張鳳九等從新疆找的玉則是作為「榮典之璽」的玉料,於1931年7月1日啟用,為頒發勛章、發佈褒獎令之用.
  1948年5月20日,蔣介石就職「總統」後,特由典璽官專司保存這兩枚印璽.
  民國國璽今在何方?
  南京市博物館還藏有
  一方汪偽時期的國璽
  郭必強告訴記者,在他們館內,也收藏著一些民國時期被截去一角的印章,這些印章應該都是當時作廢的印章.但是,關於國民政府時期的國璽,如今的下落他也不太清楚.據資料稱這些國璽都被蔣介石帶去了臺灣.
  在如今的南京總統府內,還留有當年印鑄局的舊址,為「四小樓」中的一棟.據資料記載,國民政府時期全國的機關印章,都是統一從這裡印刻發放下去 的.凡各級印信的規格、質地、紐式、書體均由其擬定並繕具印模,呈請國務總理核準後依樣製造,鑄造的印信,印面四角留有小柱,表示未曾領用,待各級機關啟 用時,自行剉去.印信的側面有鑄造年月日、編號等備案.
  關於印信的製造和銷毀也有一套嚴格的規定:凡各機關請頒印信或換、補印信者,應由各該上級主管機關擬具印文,層層上呈至國民政府核定,交文官處 鑄印局鑄發.各級機關領到印信啟用時,應拓具印模及啟用日期一併呈交上級主管機關,再層轉國民政府備查.各級機關銷毀舊印,應截去一角,其他部分不得毀 壞,封固後由各該上級主管機關層交國民政府,交印鑄局統一銷毀.
  而在《南京市博物館藏印選》一書中,記者看到南京市博物館還收藏有一方汪偽時期的國璽,也叫「中華民國之璽」,這方國璽是1940年鑄造的,但 不是玉璽,而是銅印,也是方形,通高19釐米,臺高3釐米,邊長12.3釐米,紐柱上還刻著「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十二月印鑄局鑄」這15個字.
  歷史上的今天
  還發生了這些事
  1929年12月19日:南京市民眾團體呈請國民政府拒絕(日本)小幡使華
  1932年12月19日:國民政府舉行(孫中山)總理紀念週
  1933年12月19日:南京市政府對江邊馬路地價開審查會
  1934年12月19日:國民政府交通部全部移到新大廈辦公
  □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戎丹妍


來源:新浪收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