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之六

轉自: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9/0706/14/170041_4161196.shtml
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之六

鷹坊之印」印,金,印面6.3×6.3cm,通高6.5cm
印 銅鑄,柄鈕。印文朱文,疊篆字體,右上起順讀。此為金政權官印。中國古代皇室貴族歷來喜歡賽馬走狗、放鷹狩獵之類的活動,唐代對猛禽的管理分類很細,設置 有雕坊、鶻坊、鷂坊、鷹坊和狗坊,以供皇帝狩獵活動之用。到了遼、金時期,仍襲唐制設置鷹坊,一方面北方盛產各類猛禽,遊獵民族素好鷹獵活動,另一方面由 於戰事頻繁,此項活動也有訓練軍隊之用。此印即為金代殿前都典檢司下設的鷹坊官署印。 


移改達葛河謀克印」印,金,印面6.3×6.2cm,通高5.4cm
印銅鑄,柄鈕,印文為疊篆字體,朱文,右上起順讀。印側及背刻楷書體「移改達葛河謀克印 (大)定十九年八月 禮部造」款。
西元1115年, 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權,後相繼消滅了遼與北宋政權,統治黃河以北地區達百餘年之久。為了統治原宋、遼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其政治制度也仿照原宋、遼之制。女 真族建國前沒有本民族文字,因其制度仿照宋、遼,故將戰爭中獲得的宋、遼官印作為其政權的官印使用,後曾一度仿照南宋之制,由少府監的文思署鑄印。直到正 隆元年(1156年),「命禮部更鑄焉」。此印即金政權禮部鑄造的移改達葛河地區的謀克官印。 


「太尉之印」印,北元,印面10.0×10.0cm,通高9.5cm
印銅鑄,柄鈕。印臺3層,逐層上斂。印文為八思巴文字體,朱文,左上起順讀。印背有楷書體刻款「太尉之印。宣光元年十一月 日,中書禮部造」。
此 為北元政權官印。元朝擔任太尉之職見於史籍記載者皆為元政權在中原統治時期。此印有「宣光」年款,表明是元政權在中原的統治被推翻後北走塞外,蒙古貴族孛 兒只斤愛猷識禮達臘的北元政權時期的官印。據《元典章》載,太尉為正一品,印銀質,橛鈕,邊長三寸。此印形制皆同史載,唯用銅鑄,可能與北元政權的物質經 濟條件有關。 
遼州之契」印,明崇禎,印面8.4×8.4cm,通高11cm
印銅鑄,柱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臺楷書刻款「遼州之契。癸未年十二月 日造。天字二百五十一號」。
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後,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西安定國號「大順」,建國後各項制度逐漸完備,其官制倣傚明代官制。李自成為避其父名「印家」之諱,其政權印信不稱「印」,稱「契」、「符」、「卷」、「章」等。此印即李自成建「大順」國號當年所頒行的地方官印,是目前所見「大順」政權最早的官印。 

禿都河衛指揮使司印」印,印面7.3×7.2cm,通高8.9cm
印銅鑄,柄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臺有楷書刻款「禿都河衛指揮使司印。禮部造。永樂六年正月□日。義字八十一號」。
明代衛所有京衛和外衛之分。此印為外衛中的禿都河衛指揮使司官署印。禿都河衛屬奴爾幹都指揮使司,為永樂六年(1408年)設立,治所在今吉林省蛟河市東北屯河畔屯站。 

鼇山衛後千戶所百戶印」印,明,印面7.1×7.1cm,通高8.8cm
印銅鑄,柄鈕。印面陽線寬邊框內鑄陽文疊篆書體印文,右上起順讀。印臺有楷書刻款「鼇山衛後千戶所百戶印。禮部造。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日。鼇字五十一號」。
此為明代官印。明代實行衛所兵制,衛下設千戶所,千戶所之下設百戶所,以百戶為長官,統兵112人,分為二總旗,十小旗。明代官印多為橢圓柄鈕,體長,下寬而上斂。鼇山衛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立,治所在今山東省即墨市東鼇山衛。 

荊王之璽」玉印,明,印面2.6×2.7cm,通高2.3cm。清宮舊藏
印青玉質,覆鬥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荊王之璽」四字。印頂平面,琢獸紋,印臺四側斜面,每面陰琢雙桃紋。此印印體較大,材質極佳,遍體一色,如冰糖凍般光潤透亮。
此印為明代託名漢初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荊王」名劉賈,本是劉邦同族,楚漢之際為漢將,隨漢王劉邦輾轉征戰,屢立戰功。漢並天下後,為保有天下,漢高祖六年(西元前201年)開始去異姓王,以異姓功臣為侯,封同姓王,其中劉賈被立為荊王,鎮淮東52城。漢高祖十一年(西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進攻荊王之地,荊王劉賈敗走富陵,為布軍所殺。於是高祖親征,擊破黥布。十二年(西元前195年),立沛侯劉濞為吳王,鎮荊王故地。
《秦漢印統》中有一方「劉賈」玉印和另一方「荊王之璽」玉印與此印類似,均被收入清宮內府,皆應是託名之作。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宮舊藏
印青玉質,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體極為方正規整,印材綠黃相雜,青綠中黃斑點點成片,如秋雨中飄落的黃葉。
此印為明代託名三國時魏國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為曹魏政權封王,名曹禮,曹操之子。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立魏政權,建元黃初。黃初二年(221年),曹禮被封為秦公,以京兆郡為國,三年(222年)改封為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為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禮之後,六年(232年)改封梁王。 

安陵君印」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55cm。清宮舊藏
此印青玉質地,獸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安陵君印」四字。印鈕獸大頭,巨口,盤臥,神態威懾。印材黃斑片片,與土沁不同,如變色飛雲。
此 為明代託名琢製之印。印文中的「安陵君」僞託戰國封君璽印。戰國時期封「安陵」君者有兩人,一為楚國封君,名「壇」,《戰國策·楚策一》記楚宣王時封, 《說苑·權謀篇》記楚共王時封,作安陵纏;一為魏國封君,未名,封地僅五十里,《說苑·奉使篇》記作鄢陵君,《史記·魏世家》記作安陵氏。
今 天,能見到的明末清初印章作品的印拓大大多於實物,清中期以後印章的實物遺存數量則很大。從文物收藏與欣賞的角度看,明代及清初的玉印精品實物即使並非鳳 毛麟角,亦屬罕見之物,這批明代託名琢製之印還是仰仗了皇家的收藏之力。它們的琢製工藝精湛,流光溢彩,具有明清特有的玉印風貌,紋章煥然,合以有關印文 的歷史知識,無論收藏還是鑑賞,都確是一種令人陶然的文化享受。 

望諸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9cm。清宮舊藏
印白玉質地,獸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望諸君」三字。印鈕為一正面圓頭神獸,脊背平展,四足撐地,欲前行狀。印材白潤,皎潔無瑕。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望諸君」本為戰國時期的趙國封君,名樂毅。《史記·樂毅列傳》載:「其先祖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複國,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 毅在趙國時已顯露軍事才能,後離開趙國前往魏國,又作為魏昭王使者至燕國,燕昭王任他做亞卿。燕與齊兩國有舊仇,此時齊國又與秦國爭勝,諸侯都害於齊湣王 的驕暴,皆願與燕聯盟伐齊。於是燕昭王起兵,拜樂毅為上將軍,趙惠文王也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於是並統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伐齊,幾乎將齊國滅亡, 遂成一代名將,燕昭王因此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的繼任者燕惠王為太子時與樂毅即有矛盾,繼位後疑忌樂毅,派騎劫替換他為將。樂毅恐被加害而逃往趙國,趙 封樂毅於觀津,號曰望諸君,尊寵樂毅以警動於燕﹑齊。後來齊國名將田單與騎劫戰,大破騎劫於即墨城下,追亡逐北,直迫於燕境,將被佔領的齊城全部收復。燕 惠王責備樂毅避亡到趙國,樂毅回致的《報遺燕惠王書》載於《史記》,成為歷史名篇。樂毅終不復出,歿於趙國。 

華陽君印」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2.3cm。清宮舊藏
印白玉質地,獸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華陽君印」四字。印鈕獸身肥壯,頸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貼,細琢如花,意態威猛。印材潔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也屬罕見,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盡其美。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華陽君」本為戰國時的封君,戰國時期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趙國的封君馮亭。馮亭本是韓國上黨郡守,秦國進攻時,他以上黨歸趙求全。趙惠文王在平原君趙勝的聳恿下貪利接收上黨17城, 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秦軍勞而無功,遷怒攻趙,趙國大受損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為秦國的封君羋戎。羋戎本楚人,《史記·穰侯列傳》載:「秦武王 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 君。」西元前299年,秦攻取楚國新城後,又封羋戎為新城君。羋戎以外戚關係而成為封君。 

安武君」玉印,明,白文印印面2.8×2.7cm,通高3.4cm。朱文印印面2.5×2.5cm,通高2.1cm。清宮舊藏
安 武君」玉印有兩方。其中白文印青玉質地,闢邪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篆書,右上起順讀「安武君」三字。印鈕為神獸闢邪,瞠目呲口,踞地扭身,動感 強烈,印材色青有斑。另一方朱文玉印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印身琢有美麗的勾蓮紋飾,碾琢精緻,印材青綠如夏日山中潭水。
此 兩印皆為明代託名秦漢之際封君璽印之作。二印假託內容相同,琢造時間應相距不遠。印文中的「安武君」本為秦漢之際的封君,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秦相趙 高。《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世皇帝享國三年。葬宜春。趙高為丞相安武侯。」另一為劉邦。《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楚懷王封沛公號安武侯,為碭郡 長。」 
戰國與秦漢之際的封君有稱為「侯」者,與漢世以降王侯及五等封爵「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不同。戰國時楚國楚頃襄王時的封君有「夏侯」、「州侯」,都是王的近臣。秦國公孫綰封蜀侯、魏冉封穰侯、范睢封應侯、呂不韋封文信侯、嫪毐封長信侯,都屬封君之列。 

遼東王璽」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宮舊藏
印白玉質地,龜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遼東王璽」四字。龜鈕背上飾環紋,極規整有致。龜扭首側視,神態惕惕。印材質清透亮,燦爛光輝。
此印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遼東王」本為楚漢之際封王,名韓廣。秦末天下紛紛義舉,趙地故上谷卒史韓廣將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貴族豪傑的擁護,自立為燕王。秦滅後,項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漢元年(西元前206年),以燕王韓廣為遼東王,以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遷徙遼東。秋八月,臧荼殺韓廣,並其地。 

馬服君印」玉印,明,印面2.1×2.0cm,通高1.5cm。清宮舊藏
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馬服君印」四字。印臺上斂如丘,印材色青,光澤若隱如蠟。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馬服君」為戰國時趙國的封君,名趙奢,本「趙之田部吏也,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又善於用兵。《史記·趙世家》載趙惠文王三十年(西元前269年), 「秦﹑韓相攻,而圍閼與。趙使趙奢為將出擊秦軍,大破秦軍閼與下,賜號為馬服君」,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一度使秦國不敢正面。十年之後,秦趙再 戰,此時趙奢已死,廉頗為將,范睢使反間計於趙,趙孝成王中計,以趙奢子趙恬代替廉頗統軍與秦軍戰於長平,秦國則暗調名將白起到前軍為上將軍,大破趙軍, 趙軍前後死者達45萬人。「長平之戰」釀成巨禍,趙恬「紙上談兵」也從此成為典故。 

安平君」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1.73cm。清宮舊藏
印白玉質地,覆鬥鈕無穿孔,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安平君」三字。印材白如柚瓤,色澤光瑩。
此印為明代託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安平君」本為戰國時期的封君,戰國時期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趙國的趙成。趙惠文王四年(西元前295年), 公子章爭位,公子成與李兌起兵入,殺公子章及田不禮,滅其黨後不肯解王宮之圍,趙武靈王因此落得餓死的結果。《史記·趙世家》載:「公子成為相,號安平 君,李兌為司寇。」另一為齊國的田單。燕將樂毅破齊後,齊國僅剩莒和即墨數城固守。田單使反間計,燕國以騎劫替樂毅統軍,燕軍日久亦怠。田單養精蓄銳,於 西元前279年 某日深夜大施火牛陣,又以五千精兵隨後銜枚進擊,城中鼓噪,聲動天地,燕軍大駭,兵敗如山倒,齊人追亡逐北,殺燕軍統帥騎劫。原燕軍佔領的城邑都叛燕而歸 田單,齊軍兵士日益增多,乘勝追擊至燕境,七十餘城皆複歸齊國。「乃迎襄王於莒,入臨菑而聽政」。齊襄王因戰功封田單,號曰「安平君」。 

信成君印」玉印,明,印面1.9×1.9cm,通高1.5cm。清宮舊藏
印黃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信成君印」四字。印臺較高,小鼻鈕,印材黃如覆塵,備顯古雅。
此 印為明代託名秦漢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信成君」本為楚漢之際的封君,名酈商。《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載「曲周侯酈商者,高陽人。陳勝起時,商聚少年東 西略人,得數千。沛公略地至陳留,六月餘,商以將卒四千人屬沛公於岐。從攻長社,先登,賜爵封信成君」;「項羽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商爵信成君」。 酈商隨漢高祖征戰,戰功卓著。漢並天下後,他因病不再理事。及高後崩,大臣誅諸呂,是歲酈商卒,諡為景侯。 

殷王之璽」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6cm。清宮舊藏
此印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殷王之璽」四字。印材青灰,佈滿斑點。
此印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為楚漢之際封王,名司馬卬,原為趙將,項羽立其為王。《史記·項羽本紀》:「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漢二年(西元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自臨晉渡黃河,攻下河內地,俘虜殷王司馬卬,置其地為河內郡。三年(西元前204年)夏四月,楚漢大戰彭城,漢軍大敗,諸侯見漢敗,皆亡去。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馬卬身死。 

西魏王寶」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4cm。清宮舊藏
此印青玉質地,鼻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西魏王寶」四字。
此 為明代託名楚漢之際封王璽印之作。印文中的「西魏王」為楚漢之際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國公子,其兄名魏咎。陳勝起義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後, 周市認為應迎立魏國王室後人為魏王以贏得人心,於是陳勝以魏咎為魏王。秦將章邯反擊攻破陳勝軍,進兵擊臨濟,魏咎被困自殺。魏豹逃到楚軍中,得援軍數千 人,複攻魏地。此時項羽已破秦軍,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為魏王,引軍隨項羽入函谷關。漢王元年(西元前206年),項羽封諸侯,欲佔有梁地,於是遷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為西魏王。漢王定三秦,魏豹降漢。劉邦在彭城戰敗後,魏豹又叛漢,漢王遣韓信擊敗並俘虜魏豹,豹又隨漢軍守滎陽,後再次受到楚軍圍攻。同守滎陽的周苛等人認為魏豹反覆無常,是潛在的危險,遂殺魏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