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鬼谷子下山 - 五彩梅瓶

2005712日,英國倫敦佳士得拍賣公司一件中國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圖罐,拍出了1568.8萬英鎊,合人民幣2.67億元的天價,創亞洲藝術品拍賣的世界紀錄。被譽為天下第一元青花。
我有幸在買開古董的那間古董店見一鬼谷子下山五彩梅瓶,主題紋飾與佳士得拍賣的那件相同,只是極個別細節尚有差異。我當時心想, 現存世品中,最早的有明朝宣德五彩,並無再早朝代的五彩出現。此五彩梅瓶斧是元朝的造型,卻是五彩,是仿品吧。我自從在網上收看了 天下收藏」, 哀嘆國人仿品層出不窮,古玩行魚目混珠,以假亂真, 但凡有小小懷疑的都不買, 所以沒有買下此梅瓶。
但凡精品沒有買的, 我都習慣拍照留唸作鑑賞和研究用。因財力有限, 精品藏之不盡, 唯有用此法, 好在和店主有交情, 所以有此優待。
但此鬼谷子下山五彩梅瓶卻一直在我腦海出現, 我翻查書籍發現:

五彩瓷器-歷史溯源

彩繪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的長河中,可謂源遠流長。五彩瓷的出現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彩繪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宋時期,北方著名瓷窯磁州窯所燒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紅綠彩、白釉綠彩等品種,無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聲。
金代五彩瓷器的確定,是學術界對近十幾年在考古發掘以及海外陸續發現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結果。特別是金代定窯的釉上紅彩和磁州窯系統的釉上加彩,可以斷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階段,為後期景德鎮五彩瓷器的出現起到了啟迪作用。
元代景德鎮逐漸發展成中國瓷業生產的中心,「樞府窯的瓷器為五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清朱琰《陶說》記載:「新燒大足素者,久潤。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這一評述認為,作為新品種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為主的樞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審美習俗。這對後人瞭解元代有五彩瓷這樣一個事實,恰是一個有力的註腳。童書業先生曾說過一段話:「從整個瓷器發展史看來,元代是一個中衰時期,舊瓷雖然衰落,而新瓷已在醞釀,我們不能小看元代瓷器中的創新因素。」
現將此五彩梅瓶照片奉獻出來,以寬慰各收藏好友。

1、該罐從其胎,釉,型,紋飾,工藝,底足等特徵看,都具有以上所述典型的元代中後期青花瓷器的特徵。
該梅瓶紋飾圖案共分四層,每層中間用青花雙線分開,四層圖案分別如下:


一層頸部:用青花及彩繪卷草紋, 再填上其他顏色。

二層肩部:肩部繪有團形牡丹。

三層腹部: 主題人物畫面,由四幅人物,四幅山石,松梅組成,像一幅運動著的山水人物連環畫,如若旋轉觀賞,人馬如同在山石叢林中行走,前後緊跟,寸步不離,連續不斷,永無盡頭。

四層脛部:為上下對應變形蓮瓣12組繪成,每組單體排列。蓮瓣內繪有珊瑚,銀錠,雙角,火珠,火焰,海螺六種,即後世所稱的「八大碼」。


該瓶底圈足平削露胎,有墊砂痕,火石紅,跳刀痕。
可能又是高仿品。

元代為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統治政權,即蒙古族統治時代,歷時97年(西元12711368年)。元代青花瓷的燒製成功,是中國製瓷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它為明、清兩朝青花瓷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明、清兩朝的宮廷藏品中卻沒有一件元代青花瓷器,至今是個未解之謎,眾說不一。元代青花瓷器大多無款。對元代青花瓷的認識與研究,最早為英國人霍布遜在1929年發現了,現藏於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的一對帶有元至正十一年(西元1351年)銘文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從此開始有了對元代青花瓷器的肯定與研究。
元代於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年)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燒造瓷器,並漆造馬尾棕,藤立帽」《元史?百 官志》。浮梁瓷局,不像兩宋時期專為宮廷燒造宮廷用瓷的官窰,它只是屬於元代「將作院」的一個製作局,是一個生產管理部門。由於浮梁瓷局的建立,使景德鎮 的瓷業製造有了統一的、標準化的管理,從而推動了景德鎮瓷業的規模化生產。使景德鎮的青花瓷達到了一個歷史性最高水準。
元代瓷器的特徵:
元代青花瓷從其胎、釉、型、紋飾、工藝看,有如下特徵:
1、胎:元代青花瓷胎由於使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胎體在高溫燒造中不變形,尤其在大型瓶罐的製作上顯得更為明顯。元代青花瓷胎,胎體一般都比較厚重。器內、底足不施釉,露胎。器內不修胎。
2、釉:元代青花地釉有兩種,一種是青白釉地,透亮。此釉下青花紋飾多用進口鈷料「蘇麻離青」料描繪。其青花色澤濃艷,有黑褐色斑點,並有下凹錫斑,細線紋處有綜眼。另一種是卯白釉地,地釉不透亮,其釉下青花多用國產鈷料或混合料繪畫,青花呈灰藍色,少有黑褐色斑點。
3、型:元代器型多大器,既可實用,又可作裝飾品、陳設品,以適應蒙古民族及中亞伊斯蘭民族的生活需要。如:大罐,八棱大罐,梅瓶,象耳大瓶,玉壺春瓶,高足碗,大碗,折沿大碗,折沿大盆,折沿大盤,花口盤等。其民族特徵極為明顯。
4、紋飾;青花元代紋飾,主要依照蒙古民族服裝上圖 案,紋飾的排列順序,自上而下分為:頸(衣領)部,繪海水紋。肩部,繪雲頭紋或開光雲頭紋。腹部,為主題紋飾,繪牡丹紋,龍,魚,山石,松竹,梅,芭蕉, 人物故事等。脛(靴)部,繪變形蓮瓣紋或填「八大碼」紋。一般為一至四層,多的可達十一層。其圖案紋飾主要來源於蒙古民族服飾圖案,蒙古包裝飾圖案,地毯 裝飾圖案,藏傳佛教紋飾圖案;其次來源於伊斯蘭教文化和漢民族文化中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等。形成了一個以蒙古民族服飾文化為主,多民族文化 相輔的,和諧、美麗的元代青花瓷器紋飾,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這種紋飾中,蒙古民族文化特徵極為明顯,明、清兩朝官窰,雖有改動,但元代蒙古服飾文化的基 礎卻始終影響並貫穿於景德鎮青花瓷器製造業的自始至終。
5、工藝特徵:元代青花瓷器中小件器工藝精細,大件器工藝較粗糙。大件器瓶、罐使用接胎法成形,分上下兩部分,分段製造,然後在中間接胎。接胎內外有明顯的凸起接痕,外凸雖修胎,尚留有餘痕,手摸感覺明顯,傳世器,流傳至今,800多年來已有明顯磨損痕跡。器內不修胎有明顯製胎旋痕和接胎凸痕。元代青花瓷大件器多用澆釉法施釉,口沿內有燒釉流痕。大罐口沿外有一圈凸起白釉玄紋裝飾。元代瓷器底足內外無釉露胎有明顯轉輪旋痕和跳刀痕,並在餘釉邊有火石紅色。大件器底用墊砂支燒,所用墊砂,是一種人工燒造的由砂、高嶺土、草木灰等混合料合成燒出的熟砂土料,其隔熱,平穩,防黏結效果都很好,只是外觀上留下燒結點,如同撒了一層黑芝麻,不大好看。但已成為鑑定元代青花瓷器的一個重要依據。圈足平削,圈足內外邊沿左右開弓各削一刀並有明顯鋸齒形跳刀痕。
 主題紋飾:鬼谷子下山圖紋賞析
鬼谷子,戰國時人,(西元前475-221年) 傳說姓王,名羽,一名利,晉人,因隱居泰山腳下的鬼兒峪(即鬼谷)而被尊稱為「鬼谷先生」。在《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 蘇秦(合縱家),張儀(連橫家)的老師,後被列為三教九流中縱橫家的鼻祖。鬼谷子下山救學生孫臏的故事,出自於元代新刊全相平話五種中之《樂毅圖齊七國春 秋》後集。元代新刊全相平話五種,是元朝建安虞氏(建安在今福建省建陽市轄區內)於元至治(西元1321-1323年) 年間刊刻的講史話本,既是全相話本,就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歷史的話本,如同現在的連環畫冊。其平話故事的內容,以正史為依據,包括採用史書註文、野史、 演義、傳說之類加以編著。該五種全相平話有《武王伐紂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後集,《秦併六國》,《前漢書》,《三國志》統稱全相平話五種。
鬼谷子下山救孫臏的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燕、齊兩國交戰,燕軍主帥黃柏楊、樂 毅,使用迷魂陣法,將齊軍主帥孫臏、獨孤陳等圍困於迷魂陣中近百日,齊軍不得解脫。齊國大夫蘇代奉齊王聖旨宣鬼谷子解救孫臏,鬼谷子乘雙虎之車奉旨前行, 獨孤陳之子獨孤角,率三千大軍隨行,蘇代騎馬殿後,一幅大軍出山,萬不可擋之勢。該故事在青花罐上只用了四幅人物故事圖畫,穿插四幅山石,松梅圖畫,就將 該故事表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十分生動。現賞析如下:
山石竹梅小橋瀑布圖
在兩個開道士卒圖前,繪有一幅山崖梅竹阻擋大軍前行之路,在陡峭的崖石上自上而 下湧出一掛瀑布流入山澗,山高水急,大軍難行,忽然前面的士捽髮現一座木橋搭建河上,急忙回首招喚後人,水澗邊臘梅怒放,生滿枝頭,一株青竹剛剛出芽,只 有五層葉片,一幅春季梅開竹生之美景。寓意,梅開五福,節節高,旗開得勝之意。
雙卒開道圖
兩士卒肩扛紅纓槍,行走於松梅林中為大軍開道,腳邊有芭蕉葉,前卒面部五官清 秀,頭戴圓形纓穗帽,身穿緊腰戰袍,腿打綁腿,右手握右肩槍柄,左手握戰袍腰帶,開弓箭步,回首招喚後人,他發現了過河木橋。後卒左手握右肩槍柄(不順 手),頭戴寬邊纓穗帽,身穿緊腰戰袍腿打綁腿,腰間掛一戰刀,開步急走緊追前者,為後背圖。兩卒服飾,具有明顯的元代士兵服飾特徵,已無戰國時期金盔鐵甲 之戎裝。
松樹牡丹圖
在雙卒後與鬼谷子乘坐的虎豹車之間遠處繪一平地五針松,近處繪一株牡丹,松下一株三層小松苗。五針松蜿蜒迎向鬼谷子座車,給人一種黃山:「迎客松」之美感。
鬼谷子乘車下山圖
該圖為主題紋飾。鬼公子頭無蓄髮,光頂素面,身穿長袍,端坐於虎豹拉的七幅輪車 上(文獻上鬼谷子乘雙虎車)。頭上松梅遮陽,車下小草叢生,虎豹張嘴翹尾,低頭蹬腿,拉車十分賣力,車高虎低給人一種車子向山下行走之動感,十分生動活 潑。只是車中鬼谷子先生的打扮,已不見戰國時期士大夫留髯蓄髮之美。而是一副剃度之佛寺長老之姿態。這是元代蒙古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人物僧侶裝飾的體 現。
梅花牡丹圖
在鬼谷子的車後與獨孤角馬前的空間,遠處繪一株長在石崖上的高大梅花樹,樹上梅花盛開,朵朵飽滿,梅樹下長一枝竹子,近處一株彎曲旺盛的待放牡丹大骨朵。給人一種梅花傲雪,竹子清高之大氣。
獨孤角騎馬舉戰旗圖
在山石牡丹和山崖陡壁間,年輕英俊的獨孤角,騎馬掛弓,右手舉「鬼谷」戰旗,左 手抓戰旗飄帶,頭戴纓穗花邊氈帽,身著布衣戰袍,腳登青布布靴,英姿勃發,一副旗開得勝之氣概。戰馬揚頭,立耳竪鬃,健肌圓鼓,蹄毛後飛,蹄下小草踏過, 奔馬蹄下生風。儼然一種過山崖,踏陡坡,萬難無敵之英雄氣概。只不過在獨孤角身上已不見戰國時期金戈鐵馬,身著盔甲的武士,而是一幅蒙古騎士戎裝打扮。
山崖柳樹蕉葉圖
在獨孤角的坐騎後,用很大一面繪出山石崖壁,山石以青花留白描繪出堅硬石峰,石崖上長有一棵垂柳,枝葉繁盛,柳下小草叢生,崖下路邊蕉葉旺盛,小草點點。一幅跋山涉水,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之美景。
蘇代回馬山崖圖
在山崖陡峭柳樹後,蘇代大夫,髯鬍長鬚,頭戴長翅丞相帽,身著長袍,大腹便便, 騎五花馬緊隨其後,正在掉轉馬頭,迴峰山崖,去追趕「鬼谷」大軍。此處用青花留白畫出蘇代長袍上的寬腰帶。此畫生動之處在於蘇代已轉身摔袖,前望轉過山崖 的大軍,馬頭在繩的緊拉下,已調轉回頭,而蘇代的坐騎卻因奔走急速,難以停住,馬身後座,馬鬃與馬尾仍飄向前方。再有,五花馬後腿於停,而前腿仍在前舉 於行,生動地描繪出人馬峰迴路轉的運動場景,讓人稱口叫奇。只是蘇代大夫的丞相帽,已不是戰國時期丞相戴的那種高柱式帶簪子的金玉頭冠,而是宋代丞相戴的 雙耳長翅帽。長袍也是宋代服飾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NlXbCjSTHhTCJa9kArzHQVOQXD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